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解说(13·25)

(2022-06-24 07:20:05)

13·25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解说】

1、本章意思简明,知道“孳孳”即“孜孜不倦”的“孜孜”,勤勉努力的意思;“蹠”也作“跖”,相传是春秋时的大强盗,就全懂了。——孟子把大圣人舜和大强盗蹠相提并论,两相对比,是要指明,二者的差别仅在于“为善”和“为利”的对立。末句就是点明这一点:“之间”二字承前文读来,“间”显然也是“分”义,朱熹训作“异”,倒也不错,但“间”即“间隔”,从中引伸出“分”义来最为直接、自然。

    2、此章再次说明,孟子“何必曰利”的“利”,是“自私自利”这说法中的“利”,即是与“善”相对立的“利”,内含“损人利己”的意思,与“义举”、“善行”正好相反:后者从客观结果说必是“利人”,从主观动因方面说,必是自愿做出某种牺牲,即自愿选择“损己”。

   3 此章还说明,仅着眼于人的意识发展的水平,或者说纯从“工作能力”看,孟子其实是把大伟人和大坏蛋视为同类的。因此,他骂缺德者是禽兽,不是认为他们停留于禽兽的发展阶段,而是指责他们自觉地把自己降低为禽兽,去做人所不该做、只有禽兽才会做的事。因此,对于底层群众、普通百姓出于求生本能而做出的似乎也属自私的行为,他是原谅的,即不从道德上去加以谴责。这颇能说明,孟子清楚地看到了,成熟的道德意识是人的自觉意识,道德行为是主体自觉选择的行为,当人为了活下去就只有一种做法,客观上不存在选择的可能性或不允许作选择时,人的行为就简直是“机械性的动作”,是不能作道德评价的。——这再次证明,孟子确实看到了,“讲道德”是以“有自由”为前提的,他的道德思想已经达到很高水平了。

 

辩析

最后三句,《杨著》翻译为:“要晓得舜和跖的分别,没有别的,利和善的不同罢了。”——似乎翻译得不错,但禁不起推敲:上文已经把“舜”和“跖”的“分别何在”交代得清清楚楚,按说不会发生也就不应提出这问题了。因此,我以为这收尾三句其实是告诉怎样识别某确定的个人是属于“舜”一类人还是“跖”一类人,故应翻译为:想要知道某人究竟属于这两类人中的哪一类,不须看别的,看他是在为谋取私利而忙碌还是在为造福他人而忙碌就行了。

 

译文

孟子说:“鸡叫就起床,抓紧时机,孜孜不倦地努力行善的人,是舜一类的人;鸡叫就起床,抓紧时间努力谋私利的人,是跖一类的人。想要知道某人究竟属于这两类人中的哪一类,不要看别的,看他是在为谋取私利而忙碌,还是在为造福他人而忙碌就行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