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13·20)
(2022-06-23 06:50:34)13·20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解说】
2、孟子为什么要特地并且两次强调地声明“王天下不与存焉”?我未见有人提出过这问题,但我以为这问很关重要,必是孟子认真想过的。——我敢肯定,他必是基于如下考虑才作这个声明的:一,“王天下”之乐不是人人都可能得到的,而他正是要勉励人人争取成为君子。二,“王天下”之乐其实不属于“君子之乐”,即君子并不追求这种快乐,认为这种快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三,他无疑把自己放在君子之中,若把“王天下之乐”放了进来,岂不是宣布他有“王天下”的“野心”?他应避免这个误会。啊!孟子讲“君子之乐”时,并没有忘记君子也要首先保全自己,不给自己找麻烦。
3、这一章让我记起孔子说的“益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其中“节礼乐”是“用礼乐借指自己的言行”,“道人之善”是引导别人向善的意思)。——两人的说法不同,但意思相通,说是相同,也可以。
【辩析】
本章头两句,《杨著》的译文是:“君子有三种乐趣,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用“乐趣”一词翻译本章的“乐”字,该说“用词不当”吧?本章的“王天下”会是这译文表达的意思吗?
【译文】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但‘王天下’之乐不在其中。父母健在,兄弟没灾没难,是第一乐;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乐;得有天下英才而培育之,则是第三乐。君子满足于这三乐,故不加列王天下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