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解说(13·20)

(2022-06-23 06:50:34)

13·20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解说

 1、这一章讲的“君子”是从道德上界定的,即是所谓的“道德君子”,非指官员,所以头一句就声明“因为自己成了天下王而得享的那种快乐”不在这里讲的三乐之中(“王天下”是压缩表达;“不与存焉”的“与”字相当于“同”,“存”字相当于“在”),末了还把这意思重复一遍,表示强调。第一乐可说是“为人子”之乐:父母健在,兄弟都平安无事(“无故”的“故”字是“事故”的“故”);第二乐可说是“正直的人之乐”:未做半点亏心事,所以无愧于天地,在任何人面前都不会有对不起人的遗憾;第三乐该叫“得育英才之乐”。——注意:这实际上是讲“乐”的原因,故暗含君子必定努力于创设导致这“三乐”的条件。这“三乐”显是递进关系,即是按道德责任指向的范围由小到大排列:由家人到全社会的人,由当代人到后代人(教育是面向下代人的),这也体现了儒家的“爱有差等”的观点,但也足见孟子心中的君子是以“尽人事”为快乐的人,是以给他人、社会、人类做了贡献为快乐的人,是以确证自己是个真正的人为快乐的人。第三乐特地说“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不是要声明“非英才即使前来讨教也不教育”,而是暗示“可育者”和“育出来”的都会是“英才”(这不是刻意拔高孟子,而是因为他没有必要作上述意思的申明,而又没有更适当的词汇可选作“得”的宾语。)

2、孟子为什么要特地并且两次强调地声明“王天下不与存焉”?我未见有人提出过这问题,但我以为这问很关重要,必是孟子认真想过的。——我敢肯定,他必是基于如下考虑才作这个声明的:一,“王天下”之乐不是人人都可能得到的,而他正是要勉励人人争取成为君子。二,“王天下”之乐其实不属于“君子之乐”,即君子并不追求这种快乐,认为这种快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三,他无疑把自己放在君子之中,若把“王天下之乐”放了进来,岂不是宣布他有“王天下”的“野心”?他应避免这个误会。啊!孟子讲“君子之乐”时,并没有忘记君子也要首先保全自己,不给自己找麻烦。

3、这一章让我记起孔子说的“益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其中“节礼乐”是“用礼乐借指自己的言行”,“道人之善”是引导别人向善的意思)。——两人的说法不同,但意思相通,说是相同,也可以。

 

辩析

本章头两句,《杨著》的译文是:“君子有三种乐趣,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用“乐趣”一词翻译本章的“乐”字,该说“用词不当”吧?本章的“王天下”会是这译文表达的意思吗?

 

译文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但‘王天下’之乐不在其中。父母健在,兄弟没灾没难,是第一乐;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乐;得有天下英才而培育之,则是第三乐。君子满足于这三乐,故不加列王天下之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