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解说(13·21)

(2022-06-23 18:21:21)

13·21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解说】

 这一章是讲君子的“性”,即本质属性,可简称“本性”;“君子”则似乎限于指谓有道德追求的官员,特别是侯王君主。

1、前七句要注意:“广”和“众”都用作及物动词了(使动用法),“土”指国土,“民”指国内居民。“所乐”、“所性”理应都是名词性词组(“性”字也用作动词了),但“所性”只能“意会”,很难做出令人满意的翻译。前七句显是要说明“所欲”、“所乐”、“所性”三者并不必然一致;“焉”字 相当于“于此”。“中天下而立”是居于天下中央的意思。“定四海之民”的“定”字是“使……安定、安心”的意思。——可见孟子认为,同一类的人的“性”是恒定的,“欲”和“乐”则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故“性”同“欲”的满足和“乐”的获得不是一回事。

2、接下是分两层对“君子所性”作正面陈述,先说:即使他志得意满,飞黄腾达(“大行”),他的本性中也不会增加新的内容,哪怕是穷困潦倒,隐居山林(“穷居”),他的本性也不会减少任何内容:因为他的身份已经定下来了(“分定”);然后说:君子的本性就在于仁义礼智已植根在他心中,而其外在表现(“生色”)则是让人感到他清和润泽(“睟然”),即他的仁义礼智之心就反映在他的脸上,显露在(“昂于”)他的背上,布满(“施于”)在他的四肢上,他只要一举手投足,不需言语,别人就一目了然。——注意: “大行”当是指事业发达,理想抱负完全实现。 “分定”的“分”一般译为“本分”,我觉得不明确,故改译为“身份”,这里自是指“君子身份”。 “生色”的“色”一般译为“颜面”、“容面”,我以为应理解得更宽泛一点,故译作“外表”,好同“根于心”相对待。 “睟然”,多从朱熹说:“清和润泽之貌”。“盎”为盛水的瓦器,水易溢出,故有“洋溢”义项了。

3、看来,孟子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成也好,败也好,君子之为君子是没有变化的,因为他守住了人的本质,亦即始终“惟道是从”,“义之与比”:“君子”(以及“英雄”)是对人的道德评定;事业成败、功名利禄等,若不与道德人格挂钩,就都是人的“身外之物”,哪能据以论定某人是否为君子?与他的“君子所性”有什么关系?中国人的“身外之物”概念,是很深刻的,可惜会说的人多,真了解其深意的人少,研究的人更少,与之对待的“身内之物”,甚至没有被当作一个“说法”出现在人们口头和作家们的笔下!

4、最后我想点明:在孟子那里,“道德君子”可说就是完全地具有并表现出了人的本质的人的代称,所以简言之,君子就是“合标准的人”,即是“心性合一”的人:“心”和“性”是一体二面的关系,心是性的内在根据,性是心的外在表现

 

辩析

1,头七句,《杨著》的译文是:“拥有广大的土地、众多的人民,是君子所希望的,但是乐趣不在这儿;居于天下的中央,安定天下的百姓,君子以此为乐,但是本性不在这儿。”——头两句明显翻译错了:“广土众民”理当与后面的“定四海之民”同构,即也是动宾结构;这样理解,才是“欲”的对象,可以说“欲之”。后句译文的意思不错,但未落实原文的“所性”的含义。

2、《杨著》给“大行”作了个注释:“大行——与‘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3·1)的‘大行’同义。”——我以为这是误解:回看一下我对那里的“大行”的解释吧。

 

译文

孟子说:“扩张领土,增加人口,这是有德之君所希望的,但他的快乐不在于此;居于天下中央,安定四海黎民百姓,这是他所乐见的,但这不是他的本性的表露。有德之君的本性的特点是:即使志得意满,飞黄腾达,他的本性中也不会增加新的内容;哪怕是穷困潦倒,必须深藏不露了,他的本性也不会减少任何内容:因为他的身份已经定下来了。有德之君的本性是:仁义礼智已植根在他的心中,故其外在表现是让人感到他清和润泽,他的仁义礼智之心就反映在他的脸上,显露在他的背上,布满在他的四肢上:他只要一举手投足,不需言语,别人就知他是仁义礼智之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