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13·19)
(2022-06-23 06:49:15)13·19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解说】
1、本章是陈述四种不同品位的人在行为取向和影响力方面的区别;都是“大人物”,人品、境界、才能、影响力则一个高过一个:看出这个“递进式排序”,有助于对句义的体认。注意:“事君人者”当是指仅以侍候君主为事的人,他们侍奉某个君主就以取得该君主的欢心为满足:“容悦”即面容显得愉悦。“安社稷臣”是指以国家安定为快乐的人。“天民”,我以为是指谓那种人:他觉得自己的主张可以行于天下时才肯出来做官,以实行其道;称之为“天民”,是着眼于他行事“顺其自然,不勉为其难”的品格,所以其实是说他遵循孔子关于“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的教诲。“大人”是指更了不起的人:只要他一端正自己,就人人都随他端正了;这自然是德才达到了最大程度的统一,又掌握了最高权力者,实际上就是周文王、商汤王那样的圣人。——末句中的“而”字相当于“则”;“物”字是指人,不过非指某一个或某一些人,而是泛指“众人”(这是“物”字在当时的常用义项,今天说的“人物”,其中的“物”字也是指人)。
【辩析】
1、蒙培元解释“天民”说:“即是以‘天爵’行事之人,也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之人,如能‘达’即‘得志’,则行其道于天下,这是孟子所自命者”。——未看原文的人会觉的他这解释“很好”,但是属于“添字为解”的解释。
2、末句中的“物”字,《杨著》译作“外物”,蒙培元解说为“万物”。——这实在不通:通常说的“外物”、“万物”哪有“端正不端正”的问题?
3、《杨著》有注曰:“大人——《孟子》数言人,涵义不一。《史记·索隐》引向秀《易·乾卦注》云:‘圣人在位,谓之大人。’或者是此‘大人’之义。”——我以为这说得中肯,可取。
【译文】
孟子说:“为官者有四个等级:有人仅以侍候君主为事,他们侍奉某个君主就以取得该君主的欢心为满足;也有人则以国家安定为快乐;还有人只在他觉得自己的主张可以行于天下时才肯出来做官,以行其道,该称为“天民”;更有人该叫“大人”,他们是一端正自己,就人人都随他端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