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13·18)
(2022-06-23 06:47:55)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解说】
1、“德慧术知”当是依次指美德、智慧、道术、知识;“疢疾”是久病义,也用于喻指灾难。所以头句是说:人们之中,在品德智慧才华知识等某个方面最有成就的,必是经历过苦难的人。这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说的意思相通,也基本符合事实。后文是这意思的发挥和推论:因此,只有(“独”)孤立无援之臣和庶出之子,才会时刻警惕,心存远虑,并因此终于显达于世。——“孽子”是指庶出的子女,地位低下,故多有发愤图强之心;“孤臣”与之并提,所以应是指屈原那样的不受君主信任、因之也遭别人疏远的朝臣;“危”即“不安”,“操心也危”当是常怀警惕的意思。末了的“达”字是孔子说的“己欲达而达人”的“达”,也即13·19章中孟子说的“达则兼善天下”的“达”:这样理解,后几句才能同前两句的意思相应和。
《辩析》
末句的“达”字,《杨著》和《傅著》都译作“通达事理”,《杨著》还有注曰:“达——朱熹《集注》云:‘达,谓达于事理。’按即《论语·雍也篇》“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之‘达’。”
【译文】
孟子说:“人们之中,在品德智慧才华知识等某个方面最有成就的,必是经历过苦难的人。因此,只有孤立无援之臣和庶出之子,才会时刻警惕,心存远虑,并因此终于显达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