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13·13)
(2022-06-22 23:01:36)13·13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解说】
1、想读懂前五句,自然必须知道:“驩虞”即“欢娱”;“皞皞”的“皞”是洁白明亮貌,叠词“皞皞”用来描述人,自是指心情舒畅,无所牵挂;两句末尾的“如也”相当于“然”。但更要能够“悟出”:后三句乃是申述“皞皞如也”的具体表现(所以我在前面打冒号)。“杀”与“利”对言,必分别是“伤害”与“获利”义,由于这三句是对“民”做陈述,故这两个动词应是被动语态,后面的“之”字是衬字。“不怨”与“不庸”对言,必分别是“不埋怨”和“不感谢”的意思。“日迁善”一定是指生活不断向好(“日”相当于“每日”;“迁”有变义。前面的“民”字理应省略的)。“而不知为之者”是说:而且简直不知道是谁让他们活得如此快乐、自由、富裕。——可见这是在对霸道和王道作比较,说霸主治下的民众固然欢娱,但圣王治下的民众更加幸福得多。注意:这里,孟子拿来作比较标准的,是“谁更能让民众开心,生活得更加美好”,惟其如此,他并不贬抑霸道,只是认为王道才是最理想的政治制度,故而又不满意于霸道。又,他这说法明显吸取了老子的观点,因为《老子·十七章》中说:“太上,下知有之……成功遂事,而百姓皆谓‘我自然’。”(怎样解读这几句,请参看拙著《老子真义》)
2、后四句是对‘王者’作描述,进一步指明王者对霸主的差距:“夫君子”是指上文讲到的“王者”(“夫”为代词,相当于“此”);“所过者”与“所存者”相提并论,必是分别指到过之地和居留之地,又借指当地的民众;“化”和“神”,只能根据语境作相应的理解;“与天地同流”句是交代前句所说“神”的具体内容;末句中的“补”字本有“填补”义,此处引申为二者之间的差距。——根据这些提示自己翻译一下,感到满以后再同我的译文比较。又,这四句似乎是因袭《老子·三十五章》表达的思想:“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故大道之出言也,曰:“淡兮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足既也。”(此章何义,也请参看拙著《老子真义》)。
【辩析】
1、我要说明:我对本章的解读,同历来注家的解释可说“大异其趣”,但我对自己的“新解”充满信心。
2、这一章,《杨著》的译文是:“霸主的〔功业显著,〕百姓欢喜快乐,圣王的〔功德浩荡,〕百姓心情舒畅。百姓被杀了,也不怨恨;得到好处,也不认为这是功德,每日地向好的方面发展,也不知道谁使他如此。圣人经过之处,人们受到感化,停留之处,所起的作用,更神秘莫测;上与天,下与地同时运转,难道只是小小的补益吗?”——结尾三句,《傅著》的译文是:“真正的君子,经过之处都会感化百姓,心中所存则是神妙莫测,造化之功与天地一起运转,这可以说是小小的补益吗?”。
【译文】
孟子说:“霸主治下的民众倒是也可能欢喜快活,但圣王治下的民众一定更加幸福得多:受到伤害不会埋怨谁,得到利益无须感谢谁;生活得一天比一天好,却不知道是谁造成的。这种君王所到之处,那里的民众一定受到他的感化(从而趋向于善),他在某个国家留下来作君主,该国一定会发生让人感到神奇的大变化,那就是:全国上下同心同德,人人依道行事,简直是‘与天地同流’。因此,怎么能说王道与霸道的差别不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