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13·16)
(2022-06-22 22:33:23)13·16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1本章所记纯属传说、虚构,不过是用近乎荒诞的故事形式,描述大舜的从善如流。先说他曾经“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即家里只有木头与石头,出外只能见到野鹿和野猪:这是交代他的“外部环境”同深山中的野人几无区别。接着说:不待这种环境有任何变化,他也只要一听到“善言”,一见到“善行”,心中就立刻升起行善的冲动,有如江河决堤,汹涌彭拜,不可阻挡。——这又是要说明什么呢?我以为,这不是在表彰大舜心地“出奇地善良”,并以此劝说人们向他学习,而是向人们指出:有颗善心是人的天赋,不是“学来的”;联系到上一章,则是再次举证人有“良知良能”再。
2、我要说:这个举证没有说服力,因为传说、虚构故事不能当作“事实证据”使用,但又不能这样指摘孟子,因为他那时代的人虽然知道、承认关于大舜的故事是传说,但却愿意相信;既如此,他当然可以利用来佐证一个已经得到确证的理论观点的。
【辩析】
本章后四句,《杨著》的译文是:“等到他听到一句好的言语,看到一桩好的行为,〔便采用力行,〕这种力量,好像江河的决了口,哗啦哗啦地没有人能阻止得住了。”——你认为这译文有不妥之处吗?
【译文】
孟子说:“大舜曾经住在深山老林之中,家里只有木头与石头,出外只能见到野鹿和野猪,但只要一听到‘善言’,一见到‘善行’,心中就立刻升起行善的冲动,如江河决堤,汹涌彭拜,不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