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解说(13·15)

(2022-06-22 22:26:53)

13·15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解说

我对这一章的理解又与众不同。

1、必须明确,凭着本章后几句做的“举例说明”,可知这里讲的“能”不是指能力、才能,而是指谓人“能够做到的事”;“知”也不是指知识、学问,而是指谓人“心里知晓的理”。故二者“所指”相同,不过“能”重在外显的行为,“知”重在内心的思虑,故而无须分别举例,同一事例就表明了此二者“共存其中”:“爱亲”、“敬长”作为“行为表现”是“能”,作为“内心情感”是“知”。

2、头两句没有歧义,而且意思明白:人的不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能”,乃是“良能”;无须加以思虑就存有的“知”,乃是“良知”(两句中的“所”字,可以视为衬字,也可说是结构助词或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但三解句义一致。)这虽然实际上给“良能”、“良知”下了定义,但这是“副产品”,孟子说这话的意图,是拿“是否天生具有的”做标准,将人的“能”和“知”来个二分法,用“良”字标示逻辑学上称为正概念的那个“子项”,好凸显属于这一类别的“能”和“知”的特殊性和优越性。因此,说白了:“良能”是天生就会做的事,“良知”是天生就有的情感。——这说明,孟子是要用“良知”、“良能”这两个概念来表述他的“人性本善论”,因为从举例看,他已预定了这二者对他人的“作用”是“善”的,他在3·6章用“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时,其实就是在举证人有“良知良能”。之所以选用了“良”字,明显是因为“良”字乃是褒义词,不但有良好、大、和悦等意思,更有“善良”和“能够”的义项(《诗经·小雅·角弓》:“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左传·昭公十八年》:“吾身泯焉,弗良及也。”)

3、“孩提之童”以后的话,上面说了,不过是对“良知良能”作举例说明,同时指证上述论断之不误。文字也好懂,只请注意:两个“知”字本可不说的,只因要同上面说的“不虑而知”相呼应,才不予省略的。特别声明“亲亲,人也;敬长,义也”,只是为了认定“仁义”之心乃是“良知良能”,不是给“仁义”下定义。“无他”句和末句的潜在主语是前举各例体现的“能”和“知”,可用“这些”二字概括。故“无他”等于说“这些都不是别的原因使然”。末句是承接“无他”句说的,其中的“天下”是指“天下人”;“达”是周遍义;“之”相当于“至”:所以可正确地翻译为:而是出自全天下人天生固有的品性。——顺便说一下:“孩提”,在今天倒不是“难词”了,其出处和“构词根据”则未必人人知道,所以我征引一下赵岐的注释:“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4、这里我要说个意思:用小孩天生“爱其亲”、稍长就知“敬其兄”来证明“良能”、“良知”的存在和“达之天下”,这与3·6章证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就论证方式说,是完全相同的:那里认“恻隐之心”为“仁之端”,这里直接说“亲亲,仁也”;那里把“羞恶之心”称为“义之端”,这里直接说“敬长,义也”。对这些说法所显示的区别,或者说矛盾,我们不必太看重了,因为“仁之端”和“仁本身”,“仁”和“义”,以至“仁”和“仁义”或“仁义礼智”,在《孟子》中常常不加区别、又有所侧重地使用,其具体含义得凭借语境去把握(总可能把握得到的),虽然逻辑上不够严密,但这是当时人以至中国人的普遍缺点,也就不要苛求于孟子一人了。——对于中国人的这个缺点,我有一个“高见”,那就是这其实表征着我们中国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特强,可以凭借语境准确地领会到谈话对方的具体意思,敏锐地消解纯萃从对方的说法、用词上看似乎存在的矛盾。

辩析

1、我对本章的理解和翻译,又属“标新立异”之论,但我很有信心,还真有点“自鸣得意”。我不想征引别的注家的解读来给我作“陪衬”了。

2、对本章的“良能、良知”,《杨著》有注曰:“赵岐《注》云:‘良,甚也。’则‘良能’、‘良知’当译为‘所最能的’、所最知的’。朱熹《集注》云:‘良者,本然之善也。’则‘良能’可译为‘本能’。此孟子哲学术语,不译为妥。”—— 我同意“不译为妥”,但不想因此就不辨赵、朱对“良”字训释的对错。我认为,赵岐明显注释错了,朱熹也错了:且不说“良”字在当时有无指谓“本然之善”的用法(有本《汉语字典》在“良”字条下确实列有“先天具有或自然具有的”这样一个义项,但举出的例证就是《孟子》中的这两句,若无别的例证,就是孤证了),指出这一点就足以证明他的理解有误:接受他的解释,本章头两句就是“同语反复式的分析命题”,而孟子无疑是“对事实做概括”,亦即给出的是两个“综合命题”。

 

译文

孟子说:“有些应做到事,人是不待学习就会去做的,那是人的良能;有些应然之理,人是不加思考就懂得的,那是人的良知。例如,两三岁的小孩没有不爱他父母的,长大后,又都知道恭敬兄长。亲近父母,这就是仁;敬重兄长,这就是义。这些都不是别的原因使然,而是出自全天下人天生固有的品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