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解说(13·14)

(2022-06-22 19:24:43)

13·14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解说】

这一章,历来注家给出的解说都很牵强,我只好又标新立异了。

1、头句是个比喻,起引出下句的作用,意思是:宣讲仁德的言语不如表现仁德的音乐来得深入人心。这已经预告了:此章是要讲如何施治才能“得民”的问题。第二句说的“得民”乃指“得到民众的真心拥戴”,此句是全章的主旨。

2、接下四句确是对比地说明善政与善教的差别、优劣,但意在对上述“比较-论断”做论证。似乎明白易懂,但纯照字面译出,就会出现矛盾:当时政教是合一,“教”是由“政”来实施,完全从属于“政”的,怎么能够把“政”和“教”这样并列起来谈论呢?历来注家都忽略了这一点,结果自然是把这个“说不通”显现在他们的译文中,作解说时,为了自圆其说,就有意无意地混淆概念。——例如《通说》,在照字面翻译之后,评论说:“孟子认为,语言教育不如音乐教育,政治教育不如道德教育。”把“善政”、“善教”改换为“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了。

3、如果想到,这一章完全是在讨论施政理念也即治民方式的问题,孟子又是明显持《论语·为政》篇一章表达的观点,上述矛盾就解决了,亦即不存在了。该章全文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对民众,如果仅仅是用行政命令去治理,用刑法去约束,那么他们顶多是不犯罪受罚,但不会有羞耻之心;如果用道德去引导,用礼制去规范,那么,他们就会生起羞耻感,并因之会自觉主动地按你的规定行动。)——原来,孟子这里说的“善政”乃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这种“治民”理念和方式,因为“刑 ”其实属于“政”,又假定你这个“政”行之有效,就称之为“善政”了。注意:这“善”字不是善良、慈善义,而是高明、有效率的意思;“政”是治理义。相应地,“善教”就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治民”理念和方式,这二者的实施其实是教化的过程,就用“善教”来概括了。按这理解,“善政”、“善教”就是“同一系列”的概念,当然可以并列,对照地谈论、比较它们的优劣了。

 

辩析

1、《杨著》给出的本章的译文是:“仁德的言语赶不上仁德的音乐入人心之深,良好的政治赶不上良好的教育的获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怕它;良好的教育,百姓爱它。良好的政治得到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育得到百姓的心。”——像是做直译,

2、蒙培元征引完这一章后写道:“这里所说的‘教’,是广义的教育、教化,而这里所说的‘政’,是指行政管理一类的政治事务。‘教’的共同点在于启发人的自觉,而不是靠行政命令使人服从。‘教’有言教,有身教。‘仁声’就是身教,以身作则,行之久远,就会有‘声闻’,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孟子最重视‘仁心’,而要真正懂得人心,就要靠教育、教化了。”——孟子论述两种政治理念、施政纲领的言论,就这样被今天“说孟子”的学者“说”成是谈论教育和行政管理一类的事务,以及言教身教的关系问题了。

3、《傅著》对此章作“解读”时说:“善政一切照规矩来,足以使百姓敬畏,然后依法纳税,所以稍后会说,能聚敛财富。善教循循善诱,自然使百姓爱慕,进而赢得民心。”——这就更是“解读”得令人糊涂了。

 

译文

孟子说:“宣讲仁德的言语不如表现仁德的音乐来得深入人心,与此类似,从求得民众拥戴看,仅仅依靠行政命令和刑律法规去约束民众的治民模式,比不上用道德引导和礼制规范教化民众的治民模式。因为前者只能让民众畏惧你而服从你,后者会让民众喜爱你而跟从你;前者只能让你搜刮到民财,后者能够使你深得民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