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13·12)
(2022-06-22 19:22:24)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解说】
1、本章是两个意思上有对偶关系的条件复句,按说应是对握有对于民众的生杀予夺之权的人也即君主说的。所以,就前句而言,若能从结果句“虽劳不怨”(此句的主语是“民”)“悟出”条件句中的“使民”是“役使人民”,亦即征召民众服劳役的意思,从而又想到“佚道”的“佚”同“逸”,“以逸道”作为“使民”的状语,理应是“为了让民众活得轻松安逸些”的意思(“道”是指行事的方式方法),就知前句是说:你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活得轻松些)而“使民”,那么,人民虽然辛苦劳累,也不会怨恨你;后句自是说:你是为了让大多数人得以安生而诛杀少数坏人,那么,那被杀的人也不会怨恨你这杀他的人。——对“生道”的解释有多种,我以为,这“生道”与“逸道”是“并言关系”,其实同义,只是为了不重复才换个说法,所以如此译解了。
2、看来,孟子是既瞧不起民众,认为民众作为“芸芸众生”是“后知后觉者”,是“待文王而后兴者”,同时又认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肯定人民对善恶好坏有着正确敏锐的鉴别力,对“上面的政策”能够做出极其公正的评价和反应。——这个矛盾如何解决?我的看法是:这里两个“民”字的含义,也即“所指”是不同的:前者是非集合概念,即是针对“民”这个群体中的个体而言;后者是集合概念,即是把“民”作为整体来看待的。又,我以为,本章这两句话的意思,其实是所有统治者都无师自通的,即他们一定“心里很明白的”,只是“不会声张”;所以孟子这样说,与其说是教诲他们,不如说是揭露他们。
【辩析】
《杨著》这样翻译此章:“在求老百姓安逸的原则下来役使百姓,百姓虽然劳苦,也不怨恨。在求老百姓生存的原则下来杀人,那人虽被杀死,也不会怨恨那杀他的人。”——你觉得怎样?
【译文】
孟子说:“你若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安逸的日子而“使民”,那么,人民虽然辛苦劳累,也不会怨恨你;你要是为了让大多数人得以安生而诛杀少数坏人,那么,那被杀的人也不会怨恨你这杀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