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13·8)
(2022-06-21 22:55:47)13·8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解说】
1、读懂此章需要知道:“势”是指地位、权势,后一“势”字前加“人之”二字,表明前一个是指“自己的势”。“士”在这里是指并无官职的“读书人”。“亟”是“屡次”的意思。“臣”字用作及物动词了。“由”是“想”的意思,故“由不得”相当于今天说的“别想”。当然,还要能够悟出“其”字和后两个“之”是指代谁。——但更要想到:头句中的“好善”理当不是“喜欢行善”的意思(“行善”谈不上“忘不忘势”的问题),必是说“喜欢听到善言”,亦即乐于接受别人的忠告、规劝。这对于“王者”来说,体现的是“能够纳谏”、“不摆架子,平等待人,广开言路”的人格精神,并没有“架子”可摆的士人怎么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呢”?想到这一层,就知第二三句对头句有轻微的作转折,即仅仅是从“要平等待人”这个“律己要求”方面说“何独不然”的;同时也知道了:后句说“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既是解释“何独不然”的含义,更是说明原因:他“乐其道”,以致待人接物时根本不在乎对方的地位权势,因此,他的“平等待人”包含而且重在“要求别人平等待己”。所以,“何独”乃是同义联合结构的合词,相当于“岂会”。
【辩析】
1、这一章,《杨著》的译文是:“古代的贤君乐于善言善行,因而忘记自己的富贵权势;古代的贤士何尝不是这样?乐于走他自己的道路,因而也忘记了别人的富贵权势,所以王公不对他恭敬尽礼,就不能够多次地和他相见。相见的次数尚且不能够多,何况要他作为臣下呢?”——认可我的解读,就会觉得多有误译,是吧?同我的译文比对一下吧。
2、本章前三句,《傅著》的译文是:“古代的贤君爱好行善,而忘记了自己的权势;古代的贤士又何尝不是如此?”——这译文的前两句这似乎是说:“行善”就要忘记自己的权势;因此,第三有个暗示;古代的贤士也都是权势人物。这说得通吗?符合事实吗?
【译文】
孟子说:“古代的贤明君主喜爱听取善言忠告,不把(自己的)地位和权势放在心上;古代有作为的读书人岂会不也要求平等待人?因为他们乐于走自己的道路,待人接物时不会想到对方的地位和权势。所以,王公要是不对他们恭敬有礼,是别想经常见到他们的,更别说想让他们作臣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