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解说(13·7)

(2022-06-21 22:48:33)

13·7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解说】

这一章是进一步申述上一章的意思,说:有羞耻之心对于人来说关系极大,只有那些行事不讲原则、一味见风使舵玩弄巧诈的人,才用不着;一个人,如果不为自己做了不像人做的事而感到耻辱,他哪还像个人呢?——有两点值得讨论:

1、“为机变之巧者”究是指的什么人,会有不同理解,我的体认是:孟子是首先认定,羞耻之心,也即耻辱感的根本之点,在于一旦发现、承认自己的行事出格了、违规了,就觉得“不好意思”,简直是做了“不是人做的事”,同时又把这种人看作是事实上没有羞耻之心、要坚持他们的那种做派还不能够有羞耻之心的人的代表。因此,我作如上译解。——训诂根据是:“巧”在这里是贬义词,浮华不实义,即是孔子说的“巧言令色”的“巧”,“为这种巧”的人的根本特点是明明知道作假有违人道,是可耻的,但为达到自私的目的又不惜也不怕作假:这样,“耻感”乃是他们的“天敌”,对他们来说自然“无所用”了。又,“机变”就是随机应变的意思,这里是用作“巧”的“修饰性定语”,交代这种“巧”的花样甚多,以致他人很难识别其虚伪的本质,从而更凸显了这种人与“耻感”的不相容性。此章显是发扬孔子的“巧言令色,鲜矣仁”的观点(《论语·学而》)。

2、“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中的两个“若”字,一般都理解为“比得上”,从而“不若人”是“赶不上别人”的意思。按这训释解说这两句,也可以通,但用来承接上文,就显得不大顺畅了:“无所用耻”的人,他是不会在道德人格方面同别人比高低,想要“赶上别人”的,你从这方面去责问他“何若人有”,就毫无意义了。——因此,我认定这两个“若”字都应训“像”,“若人”是说“像个人”。按我这理解,上述的“不顺畅”就变得顺畅了:“为机变之巧者”做的都不是人做的事,这在前句还只是“蕴涵”,追加这两句,就明确地揭露出来了,同时还讥讽、唾骂他们根本不像人、不是人。

3、把“羞耻感”提到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对孟子而言,可说是他的认道德为人的本质的主张的逻辑推论。但这很深刻,很符合“人的实际”。有了羞耻感,是人由动物进化到人的主观心理标志,因为羞耻感属于自我意识,且是社会意识,故而它的产生、强化乃意味着意识主体有了“我”,成了“自为的存在”,成了所谓的“类存在物”,从而也就意味着社会的产生和个体的社会化。

4、这一章让我记起我童年时代在家乡听到的两句谚语:“人怕死脸,树怕剥皮”和“人不要脸,百事可为”。我的家乡人就常以这两句话骂那些敢于做下流无耻之事的人,并用以教育子弟,告诫亲友。据此,我要说:孟子能够说出前一章和这一章的意思来,必是以中国人的这种“关于人的标准”的心理为根据的,反过来,他的学说的传扬又巩固、提升了中国人的这种心理,使之成为一种自觉的道德意识。于是我要进一步说:有人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乐感文化”,西方文化则是“耻感文化”,那是失之偏颇的,

辩析

这一章,《杨著》的译文是:“羞耻对于人关系重大,干机谋巧诈事情的人是没有地方用得着羞耻的。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怎样能赶上别人呢?” 还给“机变”做了个注释:“机变——犹言机械变诈”。——这译文给人一个印象,似乎本有一种事情叫做“机谋巧诈事情”;对“若人”,正是作我前面指出的那种“不能承接上文”的理解。

 

译文

孟子说:“有羞耻之心对于人来说关系极大,只有那些行事不讲原则、一味见风使舵玩弄巧诈的人,才不会有也不需要有耻感。一个人,如果不为自己做了不像人做的事感到耻辱了,他哪还有什么像人之处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