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解说(13·6)

(2022-06-21 22:34:24)

13·6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解说

1、这一章仅十二个字,却有两层意思:一,人不可以没有羞耻感(“无耻”是动宾结构);二,因为没有羞耻感,故而做出了出格的行为,以致蒙羞受辱,这种羞耻才真是羞耻。——注意:三个“无耻”应该同义,但“无耻之耻”这说法中的“无耻”是充当“耻”的限制性定语,是用来指明蒙受耻辱的原因;后两句其实是给“无耻”下定义。

2、本章颇有深意:人做出错误的亦即使自己蒙羞受辱的行为,如果纯粹是由于认识的失误,那其实不该说是耻辱,因为“可耻”、“耻辱”这些词语只适用于道德评判,不可以用来判别真伪和得失,而且对于“不知者”犯下了过错,人们多是抱原谅态度的,即其实不认为他犯了道德过失(即相信他主观用心未必有错,只是肯定客观影响确实不好)。因此,真正的道德过错、可耻行径,必是明知故犯的,就是说,主体是明明知道那样做了就缺德、可耻,只因少了羞耻之心才终于做了的。——我还认为此章就是表达这个思想,理由是:一,本章立论逻辑上要以这个思想作为“预设”:孟子当然不会把因为受骗上当或认识有误而做了坏事的人,也一律斥为“无耻之徒”;二,他一定熟知孔子的这个观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所以本章不过是用另一种说法表达孔子的上述意思,并不是对“各种无耻行径”作比较。

 

辩析

1、这一章,《杨著》的译文是:“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真是不知羞耻呀!”——这译文显示的对原文的理解,同我的理解一致,只是末句头上的“真”字应该改作“才”字。

2、本章后两句,《傅著》翻译为:“把没有羞耻当羞耻,那就不会有耻辱了。”还在“解读”中说:这样翻译“较有积极意义,要人从无耻走向有耻。”——我不懂“把没有羞耻当羞耻”这说法究是何义,但我敢肯定,原文末句不是这译文的意思。

 

译文

孟子说:“人当然不可以没有羞耻之心,但也只有因为没有羞耻心,以致行为出格,蒙羞受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羞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