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13·2)
(2022-06-21 18:49:47)13·2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解说】
1、本章是上一章的补充和发挥。注意:“莫”是代词,“没有人”的意思。“命”仍然指天命。“顺”的宾语是“天命”,省略了。“正”即后文的“正命”,指谓人顺着天命行事所得的好结果(“正”有“良好、善”义)。所以前两句是说:没有人行事的最终结果不是天命决定的,只有顺着天命行事,得到的才会是好的结果。“正”意味着有“不正”的情况,所以这其实是警告人们:在天命面前,人的行为选择就在于是“顺应”还是“违逆”。——因此接下说:就因为如此,懂得天命的人总是顺天而行,不会站在有倾倒危险的高墙之下(“岩”有“险”义 “岩墙”可能倾倒,会把站在它下面的人压死,这是自然规律,是非人力所能控制的,故是“天”),所以这是比喻地说明:知命亦即知天命者不违自然规律(自然规律也属“天命”)行事,因而最能保护自己,总能“受其正”。
2、末两句是运用上述一般道理,教人“尽道”(这个“尽”字是“力求最大限度实现”的意思),实即“顺天”:“桎梏而死”是指犯罪被判死刑,死因自然归结为违逆天命。——请注意:“尽其道而死”和“桎梏而死”都是死,为什么有“正不正”之分?我以为,孟子的意思是:因为前者是为自己亦即完全地实现自己作为人的本质而死,故而死得其所,死得光荣,虽死犹生;犯罪而死必是为了获得“身外之物”而死,故而“不值”,死得可耻,死后还遭人唾骂,贻害子孙。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有道德的孟子,中国人,对于死的看法必是如此。
3、孟子既说“莫非命也”,又把人的行事区分为“顺受天命”和“违逆天命”两大类,还用结果的“正”和“不正”来与之对应,这在在说明:他尽管看重天或者天命对人的支配作用,但并不因此认为人就无可作为,只能听天由命;就是说,他不是宿命论者,不否认人有主观能动性。这从理论上说,必是因为他还对天的力量作了这样的限制:天只能让人的目的不能实现,不能让人不抱那个目的;换言之,只能促使人的道德行为成功或者叫人的道德行为失败,但不能阻止人去做有道德的事,因此,人按不按道德原则行事,那是与天、天命无关的。很明显,这是对孔子的“为仁由己”和“我欲仁,斯仁至矣”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且坚持了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处世原则。
【辩析】
1、头两句,《杨著》翻译为:“无一不是命运,但顺理而行,所接受的便是正命。”——这是把“莫”字理解为指事了。
2、蒙培元对本章说的“正命”的理解,“从结果上说”同我的理解是一致的,但他思路同我不一样,他说:“知其必死而在有生之年努力行道,等待死亡的到来,这就是‘正命’,即正确地对待了命运。”若用这个理解去翻译后两句,倒是也一定会文从字顺,问题是:一,“正命”显是名词性偏正结构,他理解为“正确地对待了命运”的意思了,似难说得过去;二,按他的理解,第二句“顺受其正”的“正”字就不能是指“正命”,那是指什么呢?说不清了(难怪蒙先生并不对这个“正”字作解释)。——因此,我没有采纳蒙先生的意见。又,他的理解一定源于他读研究生时的导师冯友兰先生,冯先生就说:“照着当时的道德、人伦而生而死,这是‘正命’。”
3、最后两句,《杨著》翻译为:“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受的是正命,犯罪而死的人所受的不是正命。”
【译文】
孟子说:“没有人行事的最终结果不是天命决定的,所以人只有顺着天命行事,得到的才会是好的结果 。因此,懂得天命的人总是顺天而行,不会站在有倾倒危险的高墙之下,必是为他信仰、皈依的正道而死,故而死得其所,死得光荣,虽死犹生;犯罪而死的人是为了得到身外之物而死,则死得可耻,死后还遭人唾骂,贻害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