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13·1)
(2022-06-21 18:44:21)
13·1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脩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解说】
这一章可说是《孟子》全书中理论最深的一章,因为它概述了“心”、“性”、“天”、“命”四者之间的关系。——讲这四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本章的主旨。
1、细心一点就会看出,此章有两层意思,前四句(两个条件复句)讲认识“性”和“天”的方法:努力用“心”去想了就会“知性”,于是也就会“知天”;后几句是作推论,说:所以存心、养性就是“事天”,故而也就是“立命”。凭着这个理解和思路,我认定“尽其心”的“心”是“心之官则思”的“心”,“尽”是“全部用出”义,故头句是说:只要认真努力地去观察、思考人的行为,就能看出、知晓人的本性究竟是什么(“者”字是表示假设关系,“性”指人的本性)。——我们已经知道,孟子认为,人性,或者说人之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仁义礼智,其萌芽形态就是“四端”。因此,他这里说的“知其性”(此章的五个“其”字都是自称代词)是指发现、得知这四端是“天生地”存在于人心中的,只是还隐含一个意思:但人正是把自己的这一点给忽略了,所以就有了“要去认识”的问题。怎样去认识呢?从3·6章他论证人有四端时所举的例证和所作的分析可知,那就是仔细体察人的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即用“心”去“思”:去设想和寻找行为的一切可能的动机,包括仅仅为了获得好名声的动机。孟子相信,只要努力“思”了,结果一定是发现:对于人的某些明显的善行,例如“见孺子将入于井”而去救助的行为,你简直不可能用任何功利性的动机去解释,只能归结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亦即人性中本有促使人行善的种子。由于孟子自己就是这样得知“人性本善”的,在3·6章只是“举例明之”,这里就明确宣称:只要你“尽心”,即充分发挥你的“心之官”的作用,你自己也会发现这一点的(从而承认我孟子说得不错)。因此,本章头句其实只是变个样儿申明“人性本善”,即“善”是人的天性。就因为如此,下一句才可以接着说:知道了人自己的这种本性,也就是知“天”了。
2、对“知其性,则知天矣”,我还要提醒:这不仅仅是说人“性善”乃是天生的,是人的本能,更是说:明乎此,就会确信“人性如此”乃是上天的安排,故而人自己不能随意改变它。因此,这个“天”字相当于“天命”。从文章说,写前一句乃是为了过渡到这一句,以便再进到下一层意思。所以头两句展开来说,是这样的:充分发挥人心的作用,认真去思考、探求人的行为的初始动因,就能懂得人皆有“四端”,仁、义、礼、智乃人的本性;这样,也就能进而懂得人与天的统一性,知道人在天地间的地位和人的价值。这就是本章的第一层意思——这当然蕴含着一个指令:不要逆天而行,人善待自己,做真正的人,就在于“养性、顺天”。可见孟子的人性理论,是要把人的道德行为归结为遵循“天命”。放开点说:人要有敬畏心理,敬畏的对象就是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由于人性乃天命,人和天是合一的,故而同时也就是敬畏天,或曰天命。这意思借用西方哲人的话说是:人自己就是人的目的,就是最高价值。这是孟子的人性论的人道主义本质之所在,只不过它是假天人合一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3、下一层意思(后六句)很明白了,就是把上述“蕴涵”明确地指点出来。“存其心”的“存”字不是通常理解的“保持”的意思,而是后句中“养”字的近义词,意谓“要让……好好的”。所以前三句是说:因此,维护心的官能,修养人的本性,就是在执行天命(“事天”)。人在执行天的命令,从人的自觉作为方面说,是人的修身活动;从描述客观事实的角度说,是中国学人所谓的“天人合一”;从人的终极目的、最后归宿来看,则意味着人的生活有了着落,精神有了寄托,质言之,人有了安身立命之地。——所以接下说:人不必考虑自己是短命(“殀”同“夭”),还是长寿,只要努力于修身,时刻等待着执行新的天命,这本身就是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的表现和确证。
4、把孟子的这几句话加以发挥,可以写出一部大著作,核心的观点是:人性善乃是上天安排的,所以人是自己的目的,或者说,人要自觉地以自己为目的。由于这是对每一个人说的,所以这同时又是告诫说:要把别人当人看,不要视他人为你的奴隶、工具。
【辩析】
1、对本章头一句,蒙培元说:“‘尽心’的主要方法就是‘思’,这是存在意义上的思,不是对象认识和概念推理的思。”这只是说得基本不错:“的主要方法”五字必须删去,也不好说这“思”中完全用不着推理。——冯友兰先生引出此章头两句后说:“这里所说的‘心’,就是他所说的人人都有的‘恻隐之心……这‘四端’。尽其心就是把这‘四端’尽量扩充。扩充以后,人的本性就可以显现出来,发挥作用;所以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这个解释同我的理解大不一样,按他这说法,“尽心”似乎就是“推恩”了。
2、头一复句,有本书翻译为:“能够竭尽自己善心的人,就是懂得人生的本性了。”《傅著》的译文与此有别,是:“一个人,充分实践他内心的要求,就会了解他的本性。”两书都认为“尽其心者”是指人,这理解可通,译文的意思也不违“孟子思想”。《杨著》的译文又不同,是:“充分扩张善良的本心,这就是懂得了人的本性。”显是把“尽其心者”理解为“尽其心”这回事,也可以通,译文的意思也同前解不矛盾,不过不是品评人,而是教诲人们如何去识人。——我则认为,此句中的“者”字不是同前面三字一起构成名词性词组(者字结构),而是表示前后两分句间的“假设-条件关系”。
【译文】
孟子说:“人只要认真努力地思考、探求自己行为的初始动因,就能知晓人的本性究竟是什么;知晓人的本性究竟是什么了,就能进而懂得人与天的统一性,亦即知道人性如此乃是上天的安排,从而明确人在天地间的地位,也即人的使命和价值。因此,人不必考虑自己是短命,还是长寿,只要努力于修身,时刻等待着执行新的天命,这本身就是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的表现和确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