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解说(12·14)

(2022-06-21 05:58:40)

12·14

陈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则仕?”

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之,则去之。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解说】

1、陈子可能就是4·3章中出现过的那个陈臻,他问孟子,古时候的君子要怎样才肯出来做官。这“君子”自是指有德之人,所以他其实是问:在哪些情况下,接受君主的任命,或者不辞去官职,就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有辱“君子”的称号。——因此,孟子答以“三就三去”。

2、孟子说的“一就一去”是:君主对待君子很恭敬,又依循礼制,并且答应将实行他的主张,君子就接受任命,担任官职;以后要是仅仅礼貌依旧,但不实行他的主张了,君子就辞去官职。—— 后两句应该好懂了,只需注意:从全章看,这里说的“所就三,所去三”,不是说在正常情况下君子的遭遇有三种情况,而是讲当时的君子有三种可能的“遭遇”,“其次”、“其下”两种属于非正的常情况,君子是如何“不得已”地“就之”或“去之”的。“其次”的情况明显是说:虽无内容但有形式的“出仕”,也只好干,换言之,有名无实、有职无权的官也不妨当一当,只在连形式都体现不出来了时才“去之”。“其下”实际上不是讲“出仕”,而是说求仕不得,以致贫穷得无法生存时,也可以接受君主的周济。

3、这一章似乎只是讲述古代君子的实际情况,别无深意,硬要说有的话,也许可讲这样两点:一,孟子认为古代的君主至少不会让君子饿死,暗示今天的君主只求争夺权力,置有德之人死活于不顾;二,孟子认为,君子做官是为了“行道”,但不得已时也可委屈以下,以求生存,只是永远都不可以做“违道”之事。   

 

辩析

1、“言将行其言也”句,《杨著》翻译为:“对他的言论,又打算实行”。——这译得不准确:“其言”是指君子的主张、政见,翻译为“言论”不够恰当。

2、“使饥饿于我土地”句,《杨著》翻译为:“使他在我国土上饿着肚皮”。——这是误译:这一句该是对前面意思作转折,头上的“使”字是连词,“假若”义;从文义看,君“曰”的意思也明显是:“尽管我不能……但假如他在我的国土上挨饿,我也感到羞耻”。又,“亦可受也”句中的“受”字,显是以“周济”为对象,有人拘泥于此章是讲“出仕”,就翻译为“小官也可以接受”,也属误解。

 

译文

陈子问孟子:“古时候的君子要怎样才肯出来做官。”

孟子说:“君子愿意出来做官的情况有三种,决定辞职的情况也有三种。君主若是待他很恭敬,又遵循礼制,并且答应将实行他的主张,那就接受任命,担任官职;以后要是君主待他仅仅礼貌依旧,但不实行他的主张了,那就辞去官职。其次,君主虽然不能实行他的主张,但待他还是很恭敬,又遵循礼制,也还是接受任命,担任官职;要是以后不很恭敬,又不遵循礼制了,就辞去官职。再其次,君子要是早晨没有吃的,黄昏时也没有吃的,饿得不能够走出屋了,君主知道后便说,‘我尽管从大处说不能实行他的主张,又不能听从他的劝说,但要是他在我的国土上饿肚皮了,我也引以为耻辱。’于是周济之。这时,君子也可以接受君主的周济,不过是为免于死亡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