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12·13)
(2022-06-20 22:12:59)12·13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
公孙丑曰:“乐正子强乎?”
曰:“否。”
“有知虑乎?”
曰:“否。”
“多闻识乎?”
曰:“否”
“然则奚为喜而不寐?”
曰:“其为人也好善。”
“好善足乎?”
曰:“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訑訑,予既已知之矣。’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与谗谄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
【解说】
1、已经从2·16章知道,乐正子品德高尚,是孟子很喜爱的一个学生。所以本章开头是说,孟子得知鲁国准备让乐正子主持国政,竟“高兴得睡不着觉”,还把自己的这种心情公之于众,以致引起公孙丑连续的提问:乐正子工作能力很强不?有深谋远虑不?见多识广不?可孟子全都作否定回答。公孙丑就问: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高兴得睡不着觉呢?孟子说:因为他为人“好善”。公孙丑又问:光是“好善”就足以把国家治理好吗?于是引出孟子一番议论,说明主政者“好善”对于治理好国家有多么重要。——公孙丑的前三个问题,即“强乎”、“有知虑乎”、“多闻识乎”,译法很多,都说得过去,例如“强乎”,译作“坚强吗”似乎不错,只是没有对准“为政”这件事。我特从“为政”的需要方面去体认,故翻译为“工作能力很强不”。“好善”是什么意思?如果纯按字面翻译,就会不着边际了,而从后文孟子的议论看,显是指“乐于听取、采纳别人的好意见”。
2、要读懂孟子对“好善足乎”的回答,需要“悟出”:从上下文看,头句的主语应是“主政者”,意思是当政者(只要)好善,那就即使治理全天下也能应付裕如:“优”字相当于“悠哉游哉”,表示左右逢源、应付裕如;“于”字后略去了“治”字,“于(治)天下”实为“优”的后置状语。“告之以善”的意思是“进言治国的好主意”。“訑訑”是“自满自得”者对人说话时发出的、表示他居高临下的声音,这里是用来模拟“不善的主政者”说话的派头和语气。“距人”的“距”通“拒”,“止于”是“被止于”义。“谗谄面谀之人”是指“背后说谗言当面说奉承话的人。”
【辩析】
1、公孙丑提问的“乐正子强乎”句,《杨著》翻译为:“乐正子很坚强吗?”——这是“不顾语境的译文”。
2、结尾四句,《杨著》的译文是:“士人在千里之外停止不来,那说小话而当面奉承的人就会来了。同说小话而当面奉承的人住在一起,要把国家搞好,做得到吗?”——竟将原文的“居”字也直译为“住在一起”!
3、《通说》认为,“这一章突出反映了孟子的人才观……国家栋梁之才不在于施用自己一己之长,而贵于追求美善,招来天下贤才。”有本书说,此章是“孟子论治国之才,首要的是气量,不完全在于才干。”——我以为,用“追求美善”和“有气量”定义本章中说的“好善”,该说前者犯了“定义过宽”的错误,后者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因为本章所谓的“好善”,明显是也不过是指足以让人“近君子而远小人”的品性:孟子得知“好善”的乐正子将主持鲁国国政至于“喜而不寐”,无疑是为鲁国庆幸,为鲁国的君子们得有知音,从而有了发挥才能、造福国家和人民的机会而庆幸,为鲁国可能实现“好人得志,坏人不能得逞”的社会公平而庆幸;因此,与其说本章是讲“人才观”,还不如说是最简明地申述治国理念:让好人得利、得福、得志,国必治。因此,应让“好善”者主政。这是孟子的仁政王道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译文】
鲁国准备让乐正子主持鲁国国政。孟子说:“我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得夜不能寐。”
公孙丑就问:“乐正子理政能力很强吗?”
孟子回答:“不强。”
公孙丑又问:“他很有智慧,会出主意,是吗?”
孟子回答:“不然。”
公孙丑又问:“他见多识广吗?”
孟子回答:“不见得。”
公孙丑就问:“那么您为什么高兴得夜不能寐呢?”
孟子说:“因为他这个人好善。”
公孙丑就问:“好善就足以治理好一个国家吗?”
孟子说:“(人好善就会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当政者要是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即使治理全天下也能应付裕如,何况于治理一个鲁国呢?要知道,当政者如果真心好善,就将全天下的人都会不远千里前来向他进言施政的主意;要是不好善,他即使向人求教,别人也只会是模仿他的派头和说话口气回答说:‘呵呵!我早就晓得了!’因为他那‘呵呵’之声和脸上的表情早就拒人于千里之外了。士人都被他止于千里之外了,背后说谗言当面说奉承话的人就会一起到来,他身边只有这样的人,还想把国家治理好,做得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