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12·10)
(2022-06-20 22:04:07)12·10
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
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
曰:“不可,器不足用也。”
曰:“夫貉,五穀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飧,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为国,况无君子乎?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
【解说】
1、本章说及的白圭,是孟子同时代的政治家,当过魏国的相国,他大概是以为,孟子主张行仁政,就必定主张低税率,于是问孟子:“我想把税率定为二十而抽一,怎么样?”——当时一般都是实行“十一税”,即“十而抽一”。
2、孟子回答说:你这主张只能是貊国(北方少数民族国家)人的主张;请问:一个有一万户人家的国家,只让一个人去制造陶器,行不行?听了白圭回答说“不行,那样陶器就会不够用”后,就发议论,说明还是实行尧舜实行过的十一税为好 。——注意:这段话中说的“去人伦”,是指没有君臣祭祀交际等礼仪活动(这些活动花费大);说的“君子”,是指官员;“陶”是指陶器;“为国”的“为”字是治理义。末了说的“尧舜之道”,在这语境中只会是指当时的税率,即“什一”制;“大貉小貉”、“大桀小桀”是“幽默”说法。
3、关于这一章,我只能说一句:孟子很实事求是,认为仁者“施仁”也必须从实际出发。
【辩析】
1、本章不会有误解,但译文有优劣,孟子回答白圭的话,开头两句,《杨著》的译文是:“你的方针是貉国的方针。假若有一万户的国家,一个人制作瓦器,那可以吗?”——这译文就不能让人读懂。
2、“大貊小貊”、“大桀小桀”,赵岐的理解是:“今欲轻之二十税一者,夷貊为大貊,子为小貊也。欲重之过十一,则夏桀为大桀,子为小桀也。”——这同我的理解不一样,但可视为“一说”。
【译文】
白圭问孟子:“我想把税率定为二十抽一,怎么样?”
孟子说:“你这是想采用貉国的治国之道。假如有个仅有一万户的国家,只有一个人制作瓦器,那可以吗?”
白圭回答:“不可以,这样瓦器会不够用。”
孟子就说:“貉国,各种谷类都不生长,只长穈子;它没有城墙、房屋、祖庙和祭祀的礼节,它不同各国往来,没有互致礼物和飨宴的活动,也就没有各种衙署和官吏,所以二十抽一便够了。在中国,不要一切伦常,没有各种官吏,那怎么能行呢?做瓦器的人太少尚且不能够治理好国家,何况没有官吏呢?想要实行比尧舜实行的十抽一的税率还轻的税率,只在大貉小貉行得通;想要实行比尧舜实行的十抽一的税率还重的税率的,则是大桀小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