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解说(12·8)

(2022-06-20 07:59:22)

12·8

鲁欲使慎子为将军。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一战胜齐,遂有南阳,然且不可——”

慎子勃然不悦,曰:“此则滑釐所不识也。”

曰:“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俭于百里。今鲁方百里者五,子以为有王者作,则鲁在所损乎,在所益乎?徒取诸彼以与此,然且仁者不为,况于杀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

 

【解说】

1、本章头一段的意思是,鲁国准备委任慎子作将军(出兵攻打齐国),孟子出面反对,说:先不教给老百姓作战方法和技能就让他们去打仗,这叫残害百姓;残害百姓的事,在尧舜之世是不能容忍的;因此,即使(他能保证)头一战役就打败齐国,取得南阳,也不可以的,何况……——两个括号中的意思都是我根据文义添加的:我觉得,原文必有这意思,否则,孟子的话就显得突兀,不可理解了。注意:孟子头句话显是孔子说的“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的改写(见《论语·子路》),接下三句其实是说:今天的鲁国如果自以为是明君当政,就不该攻打他国。又,“南阳”当时属齐国,那是兵家必争之地;“然且不可”不是省略句,而是话未说完,所以注家们多在后面用省略号,我认同这理解和标点。

2、慎子究竟是谁,有不同说法,我以为,弄不弄清这一点对于理解此章没有影响,就不必追问了。他得知孟子的上述意见后很不高兴(孟子是当着他的面讲那番话的吗?无从查考),则说明三点:他愿意接受鲁君的这个任命,即很想当这个将军,并且认为鲁国出兵伐齐没有不当之处,所以他不赞同孟子的意见。——他说的“滑”应是他的名字,“不识也”相当于“不懂”、“不明白”,但他实际上是说:我觉得这意见不在理。注意:此句中的“则”字是副词,用于陈述句中是表示肯定,带有反驳的语气,相当于“就”;故他这句话应翻译为:这是为什么,我慎滑釐就不明白了。

3、孟子听了慎子的话,就说:那么,我就来明白地告诉你吧(可见他是当着慎子的面说这番话的)。但他接下说的话,直到后一个“而俭于百里”句为止(其中“俭”字是少义),全是讲古时候天子和诸侯占有的国土面积各该有多少的规矩,以及周公、姜太公的高风亮节(对所得封地的实际面积少于应得的毫不介意),同慎子可否“为将军”的事简直没有关系,只是最后几句才似乎有了关联,这是为什么?——我的理解是:他说前面那些意思是为后面几句准备“理论前提”,因为直到“况于”句为止,实际上是说:现在鲁国的领土比周公时期的五倍还多,要是鲁君具有“王者风范”的话,你认为鲁国的面积将是减少还是增大?你若仅仅是帮他用和平的方式从别国得到领土,那已经是将他置于“仁者”之外了,何况你是用杀人的方式帮他扩张领土呢?很明显,这是暗示:鲁君无须用侵略的方式扩张国土,行仁政就够了;你要是接受他要你做“将军”的任命去攻打齐国,那岂不是是害了鲁君?最后三句就是挑明这个意思,说:有德之人侍奉君主,一定是引导君主走光明正道,立志于笃行仁义啊!足见孟子说开头那番话,并不是出于对慎子的偏见,而是为了鲁君,也是帮助慎子。又,这段话没有难句,难字则多可从译文获解,就只解释这一个字了:“徒”字是“徒然”的“徒”,没有报酬的意思。顺便说一句:道德人格层级高的人可以了解低层次的人,低层次的人很难理解高层次的人的有些作为,这是“规律性的事实”。

 

辩析

1、孟子开头说的那几句话中的“殃民者”,《杨著》和《傅著》都译作“加害于百姓的人”。——我以为,这个“者”字结构应是指“殃民”这种事,非指“殃民者”其人。

2、慎子说的那句“此则滑釐所不识也”,《杨著》翻译为:“这是我所不了解的了。”这译文未把“勃然不悦”体现出来;《通说》翻译为:“我不知道孟子说这些话的用意是什么。”则是误解:把该句的主语“此”字误解为指代“孟子说这些话的用意”了。

3、结尾几句,《杨著》的译文是:“不用兵力,白白地取自那国来给与这国,仁人尚且不干,何况杀人来求得土地呢?君子的服事君王,只是专心一意地引导他趋向正路,有志于仁罢了。”——同我的译文比对一下吧。

 

译文

鲁国打算叫慎子做将军(率兵去攻打齐国)。孟子听说了,就说:“不先训练民众(使之掌握作战技能),就征用他们去打仗,这可说是加害于民众。加害于民众,这在尧舜时代是不能容许的。因此,即使一个战役就打败了齐国,得到了南阳,也是不可以的。既如此,那么……”

慎子听了,非常生气地说:“这是凭什么,我滑釐就不明白了。”

孟子说:“我明白地告诉你吧。天子的土地至少要有纵横一千里,不到一千里的话,就不足以分封诸侯了。诸侯的土地至少要有纵横一百里,不到一百里的话,就不能够据以奉守历代相传的礼法制度了。周公受封于鲁,本该有纵横一百里的,当时周天子的土地也不是不够多,但周公的封地(鲁国)实际上少于一百里。姜太公受封于齐,也本该有纵横一百里的,当时周天子的土地也不是不够多,但他的封地(齐国)实际上也少于一百里。现今的鲁国有五个一百里大了,你认为有圣王明君兴起的话,鲁国的土地是会减少呢,还是会继续增大呢?不用兵力,白白地强取一国的土地给予另一国,仁人尚且不干,何况杀人来求得呢?君子事奉君王,只能是诚心诚意地引导君主趋向正道,立志于行仁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