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解说(12·6)

(2022-06-20 02:33:48)

12·6

   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

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汙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

“一者何也?”

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

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缪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欤?”

曰:“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

曰:“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解说】

这一章共有四组对话,很重要,也很有“看头”。——我依次解说。

1、第一组:淳于髡是孟子同时代的齐国学者,他大概是得知孟子决心辞去齐国的官职,即将返回故土的消息了(4·6章中说:“孟子为卿于齐。”4·11章中说:“孟子去齐,宿于昼。”)所以他对孟子说了这番话。注意:“先”、“后”都用作动词,宾语又是“名”和“实”,自然分别是“重视”、“轻视”的意思。“名”与“实”显是分别指个人声誉和事业成就。“为人”与“自为”可分别译作“济世救民”和“独善其身”。很明显,淳于髡是责备孟子没有对齐国做出贡献就一走了之,并认为这有违“仁道”。——孟子的回答要注意:他不直接作辩解,而是列举古代三位著名贤相的不同遭遇和“为官态度”,最后指出那三人只是“做派”不同,但旨趣一致(“其趋一也”)。

2、第二组。无需解释。——但需注意:孟子说“君子亦仁而已,何必同”,显是声明他问心无愧,他离开齐国他去也表现了“仁德”:所以其实是反驳淳于髡对他的批评。

3、第三组。淳于髡听了孟子的反驳,就举出公仪子、泄柳和子思三位也被称为贤者的人同朝为官,结果却使得鲁国日趋贫弱,来证明贤者对国家未必有用(他的话没有说完,理当还有一句:“难道也要承认他们的旨趣在于‘求仁’吗?”他有意略而不说了)。孟子就也用例证加以反驳,说当年虞国是因为不用百里奚而亡国,秦穆公是因为用了百里奚才成就霸业,足见淳于髡的说法不能成立。——注意:淳于髡的话中:“为政”是“主持国政”的意思;“鲁之削也滋甚”句中的“削”字是削弱义,此处是被动语态;“也”是衬字;“滋”字相当于“更(加)”;“若是乎”句是起联系上下文的作用:指明上文所说可当作下句论断的证明。孟子的话中:“虞”是指虞国,第三句“不用贤则亡”是从前两句得出的概括结论,头上可加“足见”二字 ;末句是个无须回答的反问句:“削”是主语,“何可得与”是谓语(“何”相当于“何处”、“哪里”;“得”的受事是“削”),故句义是:既如此,说贤人使得国家削弱,从何谈起

4、第四组。淳于髡没词儿了,就转换话题,干脆否认孟子是贤人:先说三个没有根据的传说是用以证明:人有什么内在的东西,就有相应外在表现;还据以认定世上没有贤者,因为他未见有“为其事而无其功者”:这是暗示孟子在秦国为官却无业绩,其实无德无才,亦即并非贤人。——孟子就举出孔子曾经辞去鲁国的司寇之职,暗示他决定离开齐国是与孔子一样的,也是因为当权者不能以礼待贤。他这几句话中难字多,又多涉及到一些“典故”,所以很难懂,我更承认我未完全读懂,所以我不敢做细致的解说。

 

辩析

1、孟子第一次说的那段话的最后两句,和接下的一组问答,《杨著》的译文是:“三个人的行为不相同,但总方向是一样的。这一样的是什么呢?应该说,就是仁。君子只要仁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相同呢?”——译者显是将“其趋一也”的“趋”理解为“趋势”的“趋”,故翻译为“总方向”,将“仁也”直解为“仁”。这同我的理解不一样。

2、淳于髡第三次说的话,最后用“若是乎”领起的两句,《杨著》翻译为:“贤人对国家的毫无好处竟像这样的呀!”《傅著》的译文是:“贤者对国家没有好处,就像这样啊!”——我以为,从孟子的回答看,他是要暗示孟子:“你这个贤人也无益于我齐国,所以你认为你离开齐国并无损于齐国,在道义上不至于问心有愧,是吧?”而不是对贤人“无益于国”的程度竟至于“若是”发感叹。

3、第三组问答中孟子的答话,《杨著》未作注释,只是翻译为:“虞国不用百里奚,因而灭亡;秦穆公用了百里奚,因而称霸。不用贤人就会遭致灭亡,即使要求勉强存在,都是办不到的。”——这译文的后三句文理不通,还不知所云,足见译者没有读懂原文。

4、我对本章的解说,同注家们的理解多有不同,不一一点明了,只讲一点:关于本章两位“主角”,《通说》写道:“淳于髡是站在现实主义立场上”,“孟子是从理想主义的立场出发”,“应该说淳于髡是一位智者,孟子是一位仁者。”——我则以为,淳于髡是站在本国统治者的立场上,从功利主义出发评人论事,即所谓的“以成败论英雄”,谈不上“智者”;孟子是站在“仁的表现具有多样性”的理论立场上,坚持以道义为是非标准,所以堪称真正的智者”。

 

译文】(末一段是参照抄《杨著》的译文做出的)

淳于髡对孟子说:“一个人看重自己的名声和功业,那其实是为了济世救民;轻视名声和功业,则是为了独善其身。先生您在齐国是名列三卿的高官,却在上对君主下对百姓都谈不上有名声功业的时候离开齐国而去,难道是因为仁者本来就可以如此表现的吗?”

孟子回答道:“处于卑下的地位,但不肯以自己的贤者身份去侍奉不肖之君的,是伯夷;五次投奔商汤,又五次被送到夏桀那里去的,是伊尹;不厌弃恶浊的君主,不拒绝卑微的职务的,是柳下惠。这三个人,做派确实不同,但为人行事的旨趣是一致的。”

淳于髡就问;“这三人的共同旨趣是什么呢?”

孟子说:“在于求仁。君子只是求仁,具体表现何必相同呢?”

淳于髡就说:“鲁繆公的时候,公仪子主持国政,泄柳和子思也都在朝中做官,(他们三人都是贤者,)但鲁国的贫弱趋势却越来越严重:据此看来,贤者对国家未必有什么好作用(但仍然该说他们在‘求仁’吗?)”

孟子说:“当年虞国因不用百里奚而亡国,秦穆公则因为用了百里奚才成就霸业。足见不使用贤人,国家将是灭亡。既如此,你说贤人使得国家更加削弱,从何谈起呢?”

淳于髡说:“从前王豹住在淇水边,因之河西的人都会唱歌;绵驹住在高唐,因之齐国西部地方的人也都会唱歌;华周和杞梁的妻子善于痛哭她们的丈夫,因之改变了国家的风俗。可见人有什么内在的东西,是一定会有相应的外在表现的;因此,真做了事情却没有一点事功表现的人,我是从来没有见过的。所以我要说,其实没有贤人,如果有的话,我一定知道。”

孟子说:“孔子做鲁国司寇的官,不被信任,跟随着去祭祀,祭肉也不见送来,于是匆忙地离开。不了解孔子的人以为他是为争祭肉而去,了解孔子的人以为他是为鲁国失礼而去。至于孔子,却是要自己背一点小罪名而走,不想随便离开。君子的作为,一般人本来是不知道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