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12·5)
(2022-06-19 22:58:07)12·5
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以币交,受之而不报。处于平陆,储子为相,以币交,受之而不报。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屋庐子喜曰:“连得间矣!”问曰:“夫子之任见季子,之齐不见储子,为其为相与?”
曰:“非也。《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为其不成享也。”
屋庐子悦。或问之,屋庐子曰:“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
【解说】
这一章有些句式很特殊,加之多有“压缩句”和“跳跃句”,所以很不好懂,我只好又采取“先转述再讲解”的方式作解说了。
1、前一段是说:孟子住在邹国的时候,季任正留守任国,为他哥哥仁君代理该国国政(因此不能出国去面见孟子),就送来一些礼物给孟子,表示希望同孟子交往(“以币交”)。孟子接受了礼物,但不回报什么。孟子住在齐国平陆的时候,储子正在齐国担任卿相之职,也给孟子送来礼物,表示原意同孟子交往;孟子也是接受礼物不作回报。过了些时候(“他日”),孟子从邹国来到任国,去拜访了季子(“见季子”);但从平陆到齐国时,却不去拜访储子。屋庐子(发现孟子对这两人的态度不一样),就得意地说:“这下我(“连”是屋庐子他的名字)可钻到老师的空子了。”他于是问孟子道:“先生您到任国时,拜访了季子,到齐国时,却不去拜访储子,是因为储子只是个卿相吧?”——注意:“屋庐子喜曰”句之前明显是三层意思,都是记叙孟子的行事;“居”、“处”可用作同义词。“季任为任处守”这句话,是只能根据事实、实情得知其具体含义的;后两句的主语省略,须靠分析文义、事理才能确定。“连得间矣”句的“间”字是“缝隙”义,此处指人说话、行事中的在事理逻辑上可能有所失当,因之可能被人利用来进行攻击的失当之处。
2、孟子是先作否定的回答,征引的《书经》上的四句话的意思是:“祭祀活动若只是仪节多,但仪节未能表达出应有的内容,那等于没有进行祭祀,因为这说明举办者的心思并没用在祭祀上。注意:“享”是指祭祀活动:将食品等礼物献给鬼神。“仪不及物”的“物”是今天还说的“言之无物”的“物”,指形式体现的内容。“不享”的“不”字相当于“未”。末句头上的“惟”字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相当于“因为。“役”是“用”义。——最后加的一句是孟子自己的解释:句头上的“为”字是借作“谓”,“其”是指代“那种只有礼仪形式而无实在内容的祭祀活动”;“不成享”即今天说的“不成其为享”。
3、最后一段是说:屋庐子觉得自己听懂了孟子的话,于是很高兴,有人问及这事时,他就说出他的理解:(孟子对那两人态度不同,是因为)季子不可能到邹国去看望孟子,(所以孟子主动去拜访他),而储子是可以到平陆去见孟子的(但他却不去,这说明……)——很明显,屋庐子领会得很正确:孟子征引《尚书》上的那四句话,是为他自己最后说的那句话“预作注释”,他其实是要说明,储子虽然送了礼物给他,但属“仪不及物”的情况,因此,他也就无须回报。孟子还很有点“幽默感”呢。
4、这一章诠释了孟子的一个主张:交朋友应重在有诚意,不要只看有无馈赠,放开一点说,就是要重视内容,不可只看形式;也反映出他性格的一个方面:正直、自负、不讲情面。
【辩析】
1、头段末句,即屋庐子向孟子发出的问话,《杨著》翻译为:“是因为储子只是卿相吗?”——句尾用译文语气词“吗”,同前文说他“喜曰:连得间矣”的心态不一致,是吧?所以我改用“吧”字。
2、孟子征引的《书经》上的四句话,《杨著》断为三句(第三句前面不加逗号),其译文是:“享献之礼可贵的是仪节,如果仪节不够,礼物虽多,只能叫做没有享献,因为享献人的心意并没有用在这上面。”——这同我的理解很不一样。
【译文】
孟子住在邹国的时候,季任正留守任国(为他哥哥仁君代理该国国政,无暇出国去面见孟子),给孟子送来一些礼物,表示希望同孟子交往;孟子接受了礼物,但不回报什么。孟子住在齐国平陆的时候,储子正在齐国担任卿相之职,也给孟子送来礼物,表示原意同孟子交往;孟子也是接受礼物不作回报。过了些时候,孟子从邹国来到任国,去拜访了季子;但从平陆到来齐国时,却不去拜访储子。屋庐子(发现孟子对这两人的态度不一样),就说:“这下我可钻到老师的空子了。”他于是问孟子道:“先生您到任国时拜访了季子,到齐国时却不去拜访储子,是因为储子只是卿相吧?”
孟子说:“不是如此。《书经》上说:‘祭祀典礼若是仪节多,但仪节未能表达出应有的内容,那等于没有进行祭祀,因为这说明举办者的心思并没用在祭祀上。’就是说, 那种只有礼仪形式而无实在内容的祭祀其实不成其为祭祀。”
屋庐子(听了孟子的回答反而)感到高兴了。后来有人问及(孟子的上述不同表现)时,他就解释说:“季子是因故不能到邹国去(拜会孟子),储子是能够到平陆去(却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