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12·1)
(2022-06-19 18:06:47)
卷十二
(凡十六章)
12·1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
曰:“礼重。”
“色与礼孰重?”
曰:“礼重。”
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
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
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
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解说】
1、本章无难句,只有难词:“任人”是指任国人,屋庐子是孟子的学生;“鄒”是孟子的家乡。“以礼食”是“按礼制的要求去谋取食物”的意思;“亲迎”即“亲自前往迎娶新娘”,这是古代礼制的规定。“于答是也,何有”句中的“是”字是指任人提出的问题;“何有”是当时常见的说法,“有何困难”的意思。“不揣”的“揣”是“审定”义;“齐”在这里是“看……齐不齐”的意思,可译作“比较”;“本”和“末”对言,是分别指底部和顶端。“岑楼”,说解不一,但理解为高楼,至少可通、不错;“鉤”在这里是用作量词,且必是数量很小的单位。——“奚翅”相当于“何止”(“翅”同“啻”);“紾”是扭伤义。
2、读懂了以后就会明白:本章没有深意,仅在说明“依礼行事”和“行的事”不是可以相提并论的两件事,不存在哪个更重要的问题,只是“以礼”也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置,即要懂得“经”和“权”。——联系到讲“男女授受不亲,礼与?”的7·17章,就会领会得更准确。
【辩析】
1、开头两组问答,《杨著》这样翻译:“礼和食哪样重要?”答道:“礼重要。”“娶妻和礼哪样重要?”答道:“礼重要。”——今天的读者看到这样的译文,会想:难道古人会这样对话?所以我认为不能这样直译。
2、关于本章的主旨,《通说》写道:“这一章孟子教屋庐子遇到问题要善于比较,善于在比较中权衡轻重、鉴别大小,要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在分析、权衡、鉴别、比较中选择自己的行为。”——我以为这个理解不得要领:本章只是涉及到了比较的规则问题,不是要讨论、阐释这个问题。
【译文】
一个任国人问屋庐子:“依礼而行和寻找吃食这二者哪个重要些?”
屋庐子回答:“依礼行事重要些。”
那人又问:“把妻子迎娶进门,和依礼迎娶,这二者哪个重要些?”
屋庐子回答:“也是依礼行事重要些。”
那人就又问:“如果按礼的要求去找吃食,便会饿死,不按礼的要求找则能找到,这时还要遵守礼制吗?如果遵守亲迎礼就找不到妻室,不遵守就找得到,这时也还要遵守亲迎礼吗?”
屋庐子不会回答了,第二天就到邹地去,把这个对话情况告诉孟子(请教孟子)。
孟子说:“回答这问题有什么困难。如果不问底部在哪儿,只比较顶端,那么,一寸高的木块也可以让它高过一座高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