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11·19-20)
(2022-06-19 04:19:10)11·19
孟子曰:“五穀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解说】
本章的“种”字是“品种”义,“稊稗”是稊米和稗子的合称,故是继续上一章的话题,说:五谷是粮食作物中最优良的品种,但如果没有成熟,还不如成熟了的稊稗。质言之,仁的价值也要它成熟了才能体现出来:这是变文重复上一章的意思。——“仁成熟了”的标志是什么?这,就不要猜测了:你猜得好也只是言之成理,未必是孟子的想法。不过我认为:孟子并不是要据此提出仁达到成熟的标准问题,只是要告诫人们:道德修养要自觉地锲而不舍地进行下去,不可中途而废,否则,前功尽弃。这正是儒家道德修养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
【辩析】
这一章,《杨著》的译文是:“五谷是庄稼中的好品种,假若不能成熟,反而不及稊米和稗子。仁,也在于使它成熟罢了。”——同我的译文比对一下吧。
【译文】
孟子说:“五谷诚然是粮食作物中的好品种,但要是不待成熟就收割,未必比得上稊米和稗子。所以修养仁德务求达到成熟,不可半途而废。”
11·20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解说】
“彀”本是指发出的箭射及的范围,这里说“志于彀”当是“希望射程尽量大”的意思(“志”是“志向”,这里用作动词,是“期求”义),故而朱熹作注曰:“彀,弓满也。”把弓拉满,射程才能达到最大。所以前三句是喻示人们:教什么,学什么,都要力求效果最大化。后两句不是讲“志于什么”,而是讲“以什么”,即是喻示说:教人技能要重在传授方法,学习技能也要重在学会方法。——可见本章是说:做事要务求效益最大化,而这就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联系到前几章,这是交代说:人要争取道德修养达到最高水平,使自己成为真正的人,具有完全人性的人,无愧于仁者称号的人,为达此目的,就必须依“规矩”行事。规矩是什么?那就是他孟子的种种劝勉、教导、忠告。用这样的意思结束这一篇,可说恰到好处。
【辩析】
《杨著》有注曰:“必志于彀——朱熹集注云:‘志犹期也’”——我以为,这个“志”字不是“犹期”,而是“犹务”:“期”是期望义,是“思想活动”;“务”是努力从事义,是“行为操作”。——该书给出的头三句的译文是:“羿教人射箭,一定拉满弓;学习的人也一定要求努力拉满弓。”
【译文】
孟子说:“羿教人射箭,自己一定拉满弓,也要求学习的人一定拉满弓。技艺高的木工教徒弟,自己示范一定依循规矩,也要求徒弟一定依循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