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11·18)
(2022-06-19 04:17:55)11·18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解说】
本章是接着上一章说:“天爵”和“人爵”是质的区别,但天爵,亦即美德、仁心,也有个量的问题,量太少的话,人也不足以克制、战胜世俗欲求的引诱,仍然难免沦为缺德的不仁者。——这里,“仁”和“不仁”非指人,是指个人主体自身中的两种对立的品性:促人道德地行动的以“仁”称谓之;相反的,就是“不仁”。
1、头句是说:仁的品性能够克制不仁的品性,就像水能灭火一样,这是不成问题的。——两个“胜”字是“战胜、克服、消灭”等义的抽象、概括,此句是指出“仁胜不仁”乃是规律,不必怀疑。
2、“今之为仁者”以后的话,是批评“今之为仁者”们“为仁”的“规模”和“力度”太不够,故拿“杯水车薪”做喻,同时批评他们看到效果不好后不是反思自己错在哪里,竟然强词夺理,说什么“水不胜火”。这无疑是在揭露当时各国的君主只是以“为仁”亦即施行仁政做标榜,并无行仁政的诚意。——认为此章是讲人性,讲个人修养,不是讨论行仁政王道的问题,也通;那样,“为仁者”就是指“希望得到仁人美誉的人”。又,“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句头上的“此”字,不是指“这些人”(这一句的主语倒是“这些人”,承前省略了),是指他们说“水不胜火”这种强词夺理的混账话的时候;“又”字是表示轻微的转折;“与”字相当于“同”。还有, “救火”的“救”字是“止”义;末句中的“亡”字通“无”
3、这一章是成语“杯水车薪”的出处,人们常用这个成语例示“事物的质变要以量的积累做基础”这个“哲学观点”;看来,孟子是很懂得这个道理的,所以勉励“为仁者”不要浮躁,要树立信心,拿出毅力来努力于“仁心”和“仁行”的积累。——道德上的成就虽然完全取决于自己,但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因为人自己心中的阻力绝非你想踢开就踢得开的。
【辩析】
1、“今之为仁者”以后的话,《杨著》翻译为:“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来救一车柴木的火焰,火焰不熄灭,便说水不能扑灭火,这些人又和很不仁的人相同了,结果连他们已行的那点点仁都会消失的。” ——译者将“此又与于”句头上的“此”字理解为“今之为仁者”的复指词了。
2、“此又与于”句,《傅著》翻译为:“这样就给了不仁德最大的助力”。——译者将“与”字理解为“给予”的意思了。
【译文】
孟子说:“仁的品性能够克制不仁的品性,就像水能灭火一样,是没有问题的。但如今标榜行仁(施仁政)的人,他们的行仁却好像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木都烧起来了的大火一样,要是浇不灭,就说水并不能扑灭火。这时,他们又与很不仁的人几无区别了。结果自然是他们已经表现出来的那一点点仁性都会消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