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解说(11·5)

(2022-06-18 00:51:45)

11·5

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

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

“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

曰:“敬兄。”

“酌则谁先?”

曰:“先酌乡人。”

“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

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

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曰:‘弟为尸,则谁敬?’彼将曰:‘敬弟。’子曰:‘恶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

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

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

 

解说

这一章表面上是孟季子和公都子间的辩难,其实是孟子和告子“义内说”和“义外说”之辩的继续,但没有太大的意思。

1、孟季子究是何人,不必追问,他问“凭什么说义是内在的”,也不足以说明他自己的主张是什么。公都子的回答,一般都是把前一章孟子与告子的辩论作语境根据,认定他说的“行吾敬”是“恭敬发自吾心”的意思,这大概不会有错:根据上一章,可以把“敬”当作“义”的典型表现。因此,孟季子又设计出“本乡有个人比我大哥还大一岁,我该敬哪一个”的问题,意在追问:做出这种决定也是你心中早就定下了吗?公都子回答说“敬兄”后,又问“要是一起喝酒,是先给谁斟酒呢?”听到“先给那位乡人斟酒”的回答后,孟季子抓到把柄了,说:你说你心里敬的是你大哥,可你表现出来的恭敬却是指向乡人,可见(恭敬,亦即义)终究是外在的,不是发自内心的。对此,公都子不知怎样回答,就去请教孟子(“告孟子”之前省略了“此”字,“告”字相当于“请教”,即是“告假”这说法中的“告”)。

2、孟子可说是“手把手地”教了公都之一遍。他说的这段话中有几个难字:“尸”是指祭祀活动中的受祭代理人(当时用活人,后来才改用牌位、画像等),故“弟为尸”句是说:当弟弟做受祭代理人时又敬谁呢?“恶在其敬叔父也”句可翻译为:那你刚才为什么说是敬叔父呢?对这句话中的“在其”二字,注家们一律不作注释,我估计是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我是训诂外行,不怕丢丑,就来大胆猜一下吧:这个“在”字是借作“哉”,“恶哉”是表示反问,提到句首了;“其”是语气词,加之也可作反身代词,“自己”的意思,所以放在这里还带有了“你自己”的意味。“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句中的“庸”字是“通常、平时”的意思,“斯须”是“暂时”的意思。

3、孟季子得知孟子给予公都子的这番指点后,仍然反驳说:该恭敬叔叔时就恭敬叔叔,该恭敬弟弟时就恭敬弟弟,可见恭敬之心(亦即义)终究是外在的,不是发自内心的。公都子就按孟子的教导回答说:冬天喝热水,夏天喝水,这难道说明饮食也是在外的吗?——“饮食”明显是人自身欲求引发的,所以理当是“内在的”,这就问倒了孟季子,证明了“义内”说。

 

辩析

“公都之不能答,以告孟子”两句,《杨著》翻译为:“公都子不能对答,便来告诉孟子。”——我不知道是否我对后句的理解有误。

 

译文

孟季子问公都子说:“凭什么说义是内在的呢?”

公都子回答:“对他人的敬重之情是从人的内心发出的,所以该说是内在的。”

孟季子说:“本乡有个人比你兄长还大一岁,你敬重谁?”

公都子答道:“敬重我兄长。”

孟季子就又问:“若在一起饮酒,你先给谁斟酒?”

公都子说:“先给本乡长者斟酒。”

孟季子说:“你刚才说你心里敬重的是你的兄长,却先给本乡的长者敬酒,可见敬重这情感其实还是外在的,不是由内心发出的。”

公都子无言以对了,就去请教孟子。

孟子说:“(你可以这样:)先问他‘你是敬重叔父还是敬重弟弟呢?’他一定会说:‘恭敬叔父。’你就又问:‘你弟弟如果做了祭祀时的神尸,那又恭敬谁呢?’他会说:‘那就敬弟弟。’你就又说:‘那你为什么先说敬重叔父呢?’他这时就会说:‘这是因为弟弟现在处在当受敬重的地位了的缘故。’你这下就可以说:‘(我给本乡长者斟酒时)也是因为他处在了应当首先给他斟酒的地位啊?平时的敬重的是哥哥,暂时的敬重的则是本乡的年长者。’”

孟季子听说了孟子的这番话后,又对公都之说:“对叔父是敬重,对弟弟也是敬重,毕竟都是外在的,不是从内心发出的。”

公都子就回答说:“冬天喝热水,夏天喝凉水,按你这说法,那就饮食也是外在的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