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解说(11·6)

(2022-06-18 00:58:08)

11·6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欤?”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筭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解说

本章可说没有新意,但把当时关于人性的各种说法汇总梳理了一遍,又把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全面、完整、准确地交代了出来,所以在《孟子》中具有重要性。

1、头一段是记叙说:公都子向孟子转述了告子归纳的、当时学界关于人性的三种主张:“人性谈不上善或不善”说、“可以认为人性善,也可以认为人性不善”说、“有的人性善,有的人性不善”说;同时简述了持后两种意见者的基本论据;然后问孟子:现在您又提出人性本善说,那么,他们的说法都错了吗?注意:这里面的两个“是故”是引出推论,应翻译为“所以”,但其实是指出采取前两句表达的观点的人所持的“论据”;三个“而”字都是表示转折,相当于“却”;最后说的“今曰”,等于说“现在您却提出……”。——提到的几个人名,大家一定已经熟知,就不介绍了。

2、后一段,即孟子的答话,比较难懂,要注意:

前三句是说:从人的本性看,是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善人的,这就是我所谓的性善的意思。——“乃若”是个合词,相当于“至于”;“其情”即“人的本性”:“其”指代“人”,“情”字是5·4章中“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句说的“情”,“实情”、“本性”的意思;第三句头上的“乃”字是代词,相当于“此”、“是”,充当前两句的复指词。

接下两句是说:至于(人)有时会做坏事(“为不善”),那不能归因于他的天生禀赋不好。——“若夫”可视为合词,也相当于“至于”,不必分析了;“才”是指生物的初生性状(《说文》:“才,草木之初也”),这里其实是前句中“其情”的替代说法;“罪”字在这里是泛指“错处”。

“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两句是说:这可并不是外界力量对人的美化,而是我本来就有的品质。这理解的根据是:“铄”字的一个义项是“美化”、“使更好”。又,此句之前的几个排比句,同3·6章中那段讲“四端”的话,内容基本重复,可参照阅读。——“弗思耳矣”是对前句“我固有之也”作轻微的转折,其中“思”字是思考、思索义,故“弗思”是说未加探索,可翻译为:只是没有自觉到而已。

最需注意的是用“故曰”引出的两个“则”字句:承上文说下来,追加这两句话显然意在勉励人们坚守和发展自己作为人的本性,即“仁义礼智”这四个德性,成为一个自觉的人。因此,“求”是“君子求诸己”的“求”,即是“责求”义,此指自觉要求自己的一切行为都体现出人的本性;“舍”不是舍弃义,而是“求”的否定,等于说“不求”(可译作“否则”);“得”字更不是得到、获得义,而是相契的意思(这意义上的“得”字已经见过多次了,如3·2章中的“不得于言,勿求于心”的“得”),故“得之”是指“行为表现同自己作为人的本性相一致”,“失之”的意思自然相反。——接下用“或”字领出的两句是上两句的推论,两句的主语自明,故略而不说,意思是:所以人们的德性可能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因为有的人不能将他固有的人性充分地发挥出来(“或”字是副词,相当于“也许、可能”;“倍”是一倍;“蓰”字在5·4章中见过,是指五倍;“而”是“而至于”的意思)。

最后用“孔子曰”领出的几句要注意:“知道”是动宾结构,不是今天说的合词“知道”;“故有物必有则”句头上的“故”字是发语词,相当于“夫”,“则”字是指事物发展的法则,可译作“规律”;“民之秉彝也”句中的“民”字通“人”,“之”字 是假设连词,“秉”相当于“执”,“彝”是法度、规律义。

 

辩析

1、前段中说及的关于人性的第二种观点,即“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两句,《杨著》翻译为:“本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这是把“为”字理解为实义动词,“变为”义。按说这理解也可以说得过去。但我以为:这不是在讲“实情”,而是给一种学术观点“命名”,而且是要交代这观点是上句表达的观点的“对立面”。因此,我认定这“为”字是联系动词,相当于“是”,还可以省略。所以我认为将这两句应该翻译为“人性既可能善也可能不善”。

2、孟子说的话,从“仁义礼智”起到“《诗》曰”之间的几句,《杨著》的译文是:“这仁义礼智,不是由外人给与我的,是我本来就具有的,不过不曾探索它罢了。所以说:‘一经探求,便会得到;一加放弃,便会失掉。’人与人之间有差距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的,就是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人性的本质的缘故。”——将“非由外铄我也”句翻译为“不是由外人给与我的”,颇不准确(还有注家将这“铄”字解释“渗入”或“授与”)。我以为,认定这个“铄”字是“美化”义,就暗示了正是人自己的“仁义礼智”把人从动物界提升了出来,还让接下说的“故曰”显得更为有理。

3、蒙培元对孟子头句话“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中的“情”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做了很详细的讨论,最后结论是:“孟子所说的‘情’,是情感无疑。”于是,他解释该句说:“按照孟子所说,则是若从情感上看,则性可以为善,这就是他所说的善。”——他做的讨论中提供了不少资料,值得一读,但我仍然坚持:此句中的“情”字乃是“物之情”的“情”,由“实情”引申而来的“本性”的意思。

4、“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两句,《杨著》翻译为:“一经探求,便会得到;一加放弃,便会失掉。”——这错得太大了。但我要交代:这两句话后来成了成语,出处就在本章,但正是《杨著》理解的这个字面义,不是在孟子的原意上使用的。这已经“约定俗成”,大家“都这样”理解和使用了,因此我要申明:我只是要“指明”这两句话在这一章、在孟子那里的“原意”,不是主张更不是要求“废除”它的“现代用法”。

 

译文

公都子对孟子说:“告子认为人性无所谓善或不善,也有人认为人性既可能善也可能不善,故而周文王、周武王当朝时人就善良,周幽王、周厉王当朝时人就横暴;还有人认为人没有统一的“本性”,即有的人本性善良,有的人本性不善良,故而即使是尧那样善良的人做天子,仍然有象那样的不善良的臣民,即使摊上瞽瞍那样不善良的父亲,也还有舜那样善良的儿子;即使有纣王那样不善良并且做了天子的侄儿,也还有微子启、王子比干那样善良的长辈和贤臣。现在老师您又提出‘人性本善’的主张来,那么,您是觉得持上述三种主张的人都错了吗?”

孟子回答说:“从人的本性看,是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善人的:这就是我的‘人性本善’主张的意思。至于人有时会做坏事,那不能归因于人的天生禀赋不好。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仁义礼智这四种品性,并不是外界力量对人的美化,而是人自身固有的,只是人们多不自觉罢了。所以说:谁能自觉责求自己任何行为都要体现出作为人的本性,他的行为表现自然就同人的本性相一致,否则就可能不一致(亦即他会显得不善良)。所以《诗经》上说:‘上天生育众生,万物都有规律。人把握了自身规律,就会崇高美好的品德。’孔子评论这几句诗时也说:‘写这首诗的人是真懂得道。任何事物都其发展规律;人只要把握了自身的规律,就会崇尚美好的品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