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10·9)
(2022-06-17 09:20:31)
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
王曰:“卿不同乎?”
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
王曰:“请问贵戚之卿。”
曰:“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王勃然变乎色。
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
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曰:“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
则去。”
【解说】
1、想读懂这一章先要了解:“卿”在当时是泛指高官,故“卿相”常常并提,或视为一个合词;孟子在这里是把卿区分为两类:与君主同宗的叫“贵戚之卿”,不同宗的叫“异姓之卿”。因此,当宣王“问卿”即一般地提问卿会如何待君时,孟子要他具体说明是指哪一类卿。——故此章内容不过是指明两类高居“卿”位的大官是怎样谏君之过的,同时也就显示了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和体现在做这个“划分”和“点评”上的“孟子思想”。
2、孟子认为,君有大过时,贵戚之卿会加以规劝,反复劝了后还不改,就会让君主易位,也就是在本宗族中另选一人来替换他做君主;异姓之卿的不同则在于:反复劝了,君主还是不接受意见,就自己辞官他去。——这说明两点:对于国家乃是君主那个家族的国家这一点,孟子是完全认可的,因此,对于异姓之卿,他不说“反复之而不听,则动员人民推翻之”。孟子主张在君主所属宗族内部实行民主制,就是说,君主应能代表全族人的利益,行事必须符合全族人的意志,否则,族人可以罢免他,另立新君。后一主张的核心是:国家不属于个人,总是、必是某个集团的国家,故而最高当权者权力的合法性,乃在于他得到了该集团的认可。这个观点发展下去,将“家族集团”扩大为“国人”,是不是就和现代民主观念很接近了?
【辩析】
“臣不敢不以正对”句中的“正”字,《杨著》有注曰:“正——《论语·述而》篇‘正唯弟子不能学也。’郑玄注云:‘鲁读正为诚。’此处亦当读为‘诚’。”我认为,郑玄注得不正确:他讲的那个“正”字是副词,训作“恰”更合适;认为这个“正”字通“诚”,倒是不错,但解释为“正确(做法、态度)”更为准确,因为孟子这里要说的理当不是“我不敢不讲老实话”,而是“我不敢不把他们将会采取的正确态度告诉你。”
【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关于卿这种大官(会怎样看待君主过错)的问题。孟子说:“大王问的是哪一类的卿呢?”
齐宣王说:“卿有不同类别吗?”
孟子说:“有:有与王同宗的,可称‘贵戚之卿’,有不与王同宗的,可称‘异姓之卿’。”
宣王说:“那我先问贵戚之卿。”
孟子说:“他们发现君主您有重大过错时会提出诤谏;多次诤谏后您还不听从,他们就会打算改立新君。”
宣王听了立刻变了脸色。
孟子说:“大王不要怪我这样说。您问我,我不敢不把实情告诉您。”
宣王脸色回复正常后,就又问异姓之卿会怎样。孟子说:“他们是只要一发现君主您有过错就提出诤谏;多次诤谏了您都不接纳,他们便辞职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