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解说(10`8)

(2022-06-17 09:09:29)

10·8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解说

1、本章所谓的“善士”,我以为可翻译为“知书达理的读书人”。前三句像是条件复句:“斯”相当于“就”,头句其实是说“一个人要是成了本乡中的知书达理之人,他去结交的就会只是本乡中其他的知书达理之人。”——后二句可仿此理解。很明显,孟子这是在发挥孔子关于“无友不如己者”的教诲,和曾子“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说法(《论语·颜渊)。

2、后几句是说:他如果结交了全天下的知书达理之人还感到不满足,就会同古代的知书达理之人“结交”了,那就是吟诵古代经典作家写的诗歌,研读他们的著作。但要做到这样,不了解经典作家的为人,可以吗?(当然不可以,)因此,他读古人的著作会比照他们所处的时代来读的,所以善士的上述表现(“是”)可归结为一句话:善于交朋友。——务必注意:“以友天下”句头上的“以”字是动词,相当于“以为”,此处可译作“感到”。“又尚论古之人”句中的“尚”字同“上”,“论”是“伦”的借字,此处是用作动词,含“结交”义,故而像是前三句中“友”字的近义词了(由“伦”的“同类”、“比、匹”义引申而来);后句的“颂”字是借作“诵”。“是以论其世”句中的“论”字是“必须要讨论、研究”的意思,“其世”是指谓当时的世俗世情。末句中的“是”字是指代前文“善士”的表现,“尚”字是崇尚义,还兼有善于的意思(“尚”、“善”音近)。

3、这一章的主旨何在?我以为是要说明:书是人写的,写书的人总活在他的时代,所以读书人要想读懂书,还得了解写书的人和他的时代。——注意:我的这个解释,恐怕会被批评为“标新立异”,有本书写的“本章提要”就是:“孟子教诲学生,说明亲近好的品德,追求进步是永无止境的。”

 

辩析

1、本章的“善士”,《杨著》译作“优秀人物”,《通说》译作“品德最高尚的人”,有本书翻译为“知名人士”。——我以为,从末几句看,这里说的“善士”也是“士”,明显是强调他们“读书明理”的方面,所以我译作“知书达理的读书人”。注意:这“知书达理”是修饰性而不是限制性定语。

2、开头三句,《杨著》照原文字面直译为:“一个乡村的优秀人物便和那一乡村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全国性的优秀人物便和全国性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性的优秀人物便和天下性的优秀人物交朋友。”——按这译文,这三句话就是陈述三个已然事实了,明显不切原文作者的意思。又。接下几句,《杨著》和《傅著》都在“颂其诗”前打句号,“读其书”后打逗号,我分别改为冒号和句号,因为我认为这两句是解释上句的具体含义,后两句则是说明“要如此”的理由。

3、“又尚论古之人”句,《杨著》翻译为:“便又追论古代的人物”,只给“尚”字作注曰“同上”。这句话中的“论”字,我未见有人作注,多翻译为“讨论”、“评论” 。——我认为,按我的理解,这一句才能承接上几句,让“交友”的范围递进到极点(头上的“又”字就是表示递进关系)。又,就因为达到了“只见其文,不见其人”的人这个极点,接下才好提出既然“不知其人”,可否“真知其文”的问题,于是引出“是以论其世”这个“题眼句”。

4、末一句,《杨著》的译文是:“这就是追上去而与古人交朋友。”——只要想到,孟子大概不会用这样一句话作为全章的结束语,就会认定这译文有误,是吧?

5、本章“读其书”的“读”字,《杨著》有注曰:“读——此字有数义,断其章句曰读,如《周礼》注“郑司农读火绝之”;讽诵亦为读,如《左传》“公读其书”;抽绎其义蕴亦曰读,《说文》云:“读,籀书也。”即此义。此处读字涵义,既有诵读之义,亦可有抽绎之义,故译文用“研究”两字。”

 

译文

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的知书达理的读书人就同该乡的知书达理的读书人交朋友,一个国家的知书达理的读书人就会要求同该国的知书达理的读书人交朋友,全天下的知书达理的读书人就会希望同天下的知书达理的读书人交朋友。如果他感到同全天下的知书达理的读书人交朋友还不够,就还会企图同古代的知书达理的读书人也即经典作家们交朋友:吟咏他们的诗篇,研读他们的著作。要真能理解他们的诗歌读懂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们是怎样的人,行吗?(当然不行,)所以还要研究他们所处时代的世风世情。善士的上述表现可归结为一句话:崇尚交朋友也善于交朋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