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10·7)
(2022-06-17 09:05:39)10·7
万章曰:“敢问不见诸侯,何义也?”
孟子曰:“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庶人不传质为臣,不敢见于诸侯,礼也。”
万章曰:“庶人,召之役则往役,君欲见之,召之则不往见之,何也?”
曰:“往役,义也。往见,不义也。且君之欲见之也,何为也哉?”
曰:“为其多闻也,为其贤也。”
曰:“为其多闻也,则天子不召师,而况诸侯乎?为其贤也,则吾未闻欲见贤而召之也。缪公亟见于子思,曰:‘古千乘之国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悦,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悦也,岂不曰:‘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而况可召与?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曰:“敢问招虞人何以?”
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旂,大夫以旌。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岂敢往哉?况乎以不贤人之招招贤人乎?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诗》云,‘周道如底,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
万章曰:“孔子,君命召不俟驾而行,然则孔子非与?”
曰:“孔子当仕,有官职,而以其官召之也。”
【解说】
这一章没有多少“孟子思想”,只是显示了当时上层社会中人关于“礼”的观念的“怪诞性”和对于“遵行礼制”的执着,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
1、万章开头问的是:老师您作为士人却又不愿意去拜见诸侯,这是什么道理?”孟子回答说:像我这样的没有官职的人,住在城里就叫市井之臣,住在城外郊野就叫草莽之臣,其实一样,反正都是庶人,也就是老百姓;老百姓在没有向君主送上见面礼时就没有明确是他的臣下,这时就不可以主动求见诸侯,这是礼制的规定。——他这话中的“质”字通“贽”,指初次拜见尊长时送上的礼物,所以前面的“传”字是“传送”的“传”,在这里相当于“送”了。
2、万章的第二个问题是:庶人,官府召他去服役就得去服役,君主想见他,下令召他去他却不接受召见,这是为什么?孟子对此问的回答,是先说:因为应召去服役,这合乎义,应召去接受君主接见,则不合乎义。接着又说:至于君主想见他的原因是什么,你知道吗?——他这是想引出他预期的的回答,好继续从另一角度申明应召去接受君主接见就“不合乎义”的原因,也即理由。
3、果然,万章接下不是提问而是作答,说君主想见某庶人必是因为听说那人“多闻”,亦即有学问,并且“贤”,亦即道德高洁。于是,孟子就对这两个原因大加发挥。——他这段话的要义就在前两句,而且就是字面义,不难懂(“齐景公田”的例子已在6·1章使用过,这里完全是重出),后文只是举两个例子作指证 ,我就只交代这三点了:他是想使用二难推理得出结论:足见君主召见庶人不管出于何种考虑,庶人应召接受召见都是违礼的,只是未把这个结论明确交代出来。“故千乘之国以友士”句中的“千乘之国”,是借指拥有千乘兵车的大国的国君;“以”字是借作“亦”;“友”是动词,结交义。“云乎”是句末语气词,但“云”字仍有意义,故子思说的三句话的意思是:古人已经解释过了,这句话是讲“他以士为师”这件事,哪里是说他同士交朋友!
4、最后两组对话更好懂,只需知道:万章前一问中的“何以”是“用什么(方式)”的意思:“何以”即“以何”。“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这种说法,等于说“用招大夫的方式招虞人”,后句的“往”字是指“应召”。“惟君子能由是路”句的“惟”字本该置于“是路”前面的,提前了。万章后一问中的“俟”字是等待、等到义,“不俟驾而行”是说不待马车套好就急着出发了(“驾”是指马车);后句中的“非”字是(犯)错误的意思。孟子后一答话中的“当仕”是说“孔子当时还在做官”(“当”是副词,相当于“当时还在”);末句的意思是:故而(君主)是因为他有官职才召见他的。
5、对这一章,我只想说个意思:开头讲“招法”的几句表明,在当时,“违礼之召(招)”仅仅是指“等级身份不合”,不必是特指“以低等级之招招高等级之人”,以致被召者感到受辱,故而可以拒召不往。反过来也一样是违礼。于此可见,我国古人的“要遵守游戏规则”的观念是非常强烈的,以至于“虽然违礼但于我有利之召”,也宁死都不接受。——还想说一句:本章也有“孟子思想”的话,那就是他认为:贤者惟义是从,所以做君主的人是不可以“随心所欲”地“召”他的;质言之,在对待君主的态度上,士人也可以表现出他的“大丈夫气概”。
【辩析】
1、万章提的头一问题可有三种理解:《杨著》的译文是:“请问士子不去谒见诸侯,这是什么道理呢?”《傅著》的意思全同,可见两书都把“不见”理解为“士子不主动求见”。《通说》作的转述是:“知识分子在没有职位的时候,诸侯邀请他见面,却不肯去见面,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把“不见”解释为“拒绝邀见”。有本书翻译为:“请问,您作为士人不去拜见诸侯,这是什么道理?”——我取后一说,因为从孟子的答话看应是这意思,而且只有按这个理解,省去“不见”的主语才既合语法又合事理。又,将“何义也”的“义”字翻译为“道理”,看来不错,其实在这里不够贴切:这里不是要追问据以判定为恰当做法的根据、道理,按“义者,宜也”的定义,这里的“何义也”直接是问“这恰当吗?”
2、孟子回答万章第二问时说的两个“义”字究是何义,没有人解释清楚了,《杨著》翻译为“应该的”,《傅著》译作“正当的”,可应召去见君主为什么就反而不应该、不正当了呢?——我以为,孟子接下的反问和他后面的论述给我们提供了思路:这里是从“召”得合不合礼制的角度立论,就是说,“召之役”,合礼,故“往役,义也”;“欲见即召之”,不合礼,故“往见,不义也。”这反映了:当时的君主不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的,他的行为也受着礼法的严格约束,别人服从他从根本上说是遵守礼制,也即今天说的“游戏规则”,不全是服从他的个人权威,更不是屈从于他的淫威。
【译文】
万章问孟子:“先生您不愿去谒见君主,这是什么道理?”
孟子回答说:“没有官职的读书人,住在城市叫市井之臣,居在于乡下叫草莽之臣,总之就是老百姓。老百姓在没有向君主送上见面礼时就没有明确是他的臣下,这时就不可以主动去谒见君主,这是礼制的规定”
万章说:“老百姓,召他去服役便去服役;君主想要见他,召他去竟然不愿应召,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因为)去服役,那是合乎道义的;去谒见君主,则是不合道义的。至于君主想见庶人的原因是什么,你知道吗?”
万章说:“是因为他得知那庶人有学问,又品德高洁。”
孟子说:“若是因为有学问,(那就应以之为师,)可天子都不能召见老师,何况诸侯国君主呢?若是因为品德高洁,那我不曾听说过君主可以想见他就随便召见之。鲁缪公曾多次看望子思,问子思道:‘古代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国之君是怎样同士人交朋友的?’子思不高兴地回答道:古人已经解释过了,这句话是讲他以士为师这件事,哪里是说他同士交朋友!子思之所以不高兴,是因为他心里想说:‘论地位,您是君主,我是臣下,我哪敢同您君主交朋友?论道德,则您该是向我学习的人,怎么可以同我交朋友呢?’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国君主请求同既有学问又道德高洁的庶人交朋友都做不到,怎么还可随意召见他呢?当年齐景公打猎时,使用旌旗召唤猎场中供使唤的人员,谁要是召而不至,就要杀掉。(可其中还是有人说:)‘志士不怕弃尸山沟,勇士不怕丢掉脑袋。’孔子对之加以赞扬,是取他的哪一点呢?就是取的凡是不合召唤之礼的召唤就决不应召而去这种有骨气的态度呀。”
万章问:“当时是用什么召唤猎场管理员的?”
孟子说:“用皮帽子。召唤老百姓用全幅红绸做的曲柄旗,召唤士人用有铃铛的旗帜,召唤大夫才用有羽毛的旗帜。用召唤大夫的旗帜去召唤猎场管理员,猎场管理员是死也不敢应召的;用召唤士人的旗帜去召唤老百姓,老百姓敢应召吗?何况用召唤不贤之人的礼节去召唤贤人呢?想会见贤者却不依循相应的规矩,那像是想请人进屋却把门给关上一样。要知道,义是人际交往的道路,礼是门槛,君子只会走义这条路,进出只会走礼这条门。”《诗经》上说,‘大路像磨刀石一样平,像箭一样直。这是君子所行走的,小人所效法的。’”
万章问道:“听说孔子一接到国君的召唤命令,不等送他的马车套好就急着前往,果如此的话,孔子是犯错误了吗?”
孟子答道:“那是因为孔子当是是有官职的,国君是因为他有官职把他当官员召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