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8·32)
(2022-05-20 17:58:10)8·32
储子曰:“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
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解说】
知道储子是齐国的一个大官(据说是相国),他说的“瞷”字通“窥”,窥探义,本章就全明白了。——孟子的答话,前句省略了主语“予”字。
【辩析】
1、这一章究竟要说明什么?《杨著》只照原文直译,没有评论;古代大注家赵岐说:“人生同受法于天地之形,我当何以异于人哉?且尧舜之貌,与凡人同耳,其所以异,乃以仁义之道在于内也。”朱熹说:“圣人亦人耳,岂有异于人哉?”今人《通说》作者说:“孟子告诫人们不要以貌取人。”有本书写的本章提要是:“孟子向储子说明圣贤人物在外表上和普通人是没有什么不同的。”——很明显,古今这四位注家都“有意地”做了“极低级的误解”:“王”会派个人来专门“窥探”孟子的外貌有何特异之处?这可能吗?他真有这个好奇心的话,何必派人窥探,召见孟子一次,亲眼看一看不更好吗?
2、我的想法是:齐王派人“瞷”孟子,起因必是他听说孟子有许多超出常人、令人赞叹的高见和表现,于是想究明原因;从当时人很迷信、科学知识不多看,他是想知道孟子的外貌,这并非不可能;问题是:当时没有电话,大臣储子先生一定是面对面地跟孟子说话的,就是说,他已看到了孟子,怎么还当着孟子的面提问“您果真‘外貌上’有不同于别人的地方吗?”难道孟子能把他的外表的异于人的部分藏起来?——据此当可推定:储子说的“瞷夫子”,是指“偷偷观察”孟子的“日常生活”有何特异之处,即“王”是想从这方面得到一点理解这个“怪人、奇人”的“资料”。储子那样当面向孟子提问,则是把“王”的意图挑明了后,请孟子说出他观察和考虑问题的独特角度、思路(如此发问,表明他同“王”不一样,他对孟子的“高明”是存有怀疑的)。孟子的回答则是“外交辞令”,利用“异于人”这个说法的含混性,故意做答非所问的回答,同时又表达了他的一个观点:人和人的区别不在外貌,而在道德情操,在人格水平,这方面“同”了,“道”也就同了,也就相互理解,不会视对方为“异类”而感到不可理解了。
【译文】
齐国的大臣储子对孟子说:“齐王曾派人窥探过你。你真有什么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吗?”
孟子回答说:“我会有什么地方与别人不同呢?就是尧、舜,也与普通人一样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