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解说(8·31)

(2022-05-19 17:01:46)

 8·31

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诸?”曰:“无寓人于我室,毁伤其薪木。”寇退,则曰:“脩我墙屋,我将反。”寇退,曾子反。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寇退则反,殆于不可。”犹行曰:“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犹有负刍之祸,从先生者七十人,未有与焉。”

子思居于卫,有齐寇。或曰:寇至,盍去诸?子思曰:“如伋去,君谁与守?”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师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则皆然。”

 

解说

1、曾子和子思是孟子敬重的两位前辈,他们曾经处理过“同样的”事情,但方式大不一样。本章就是先介绍二人对“那事”的处理方式,最后给出孟子的四句评论,其实只是一句:同8·29章说“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一样,说“曾子、子思易地则皆然”。——据此可知本章没有新意,再次显示孟子“异中见同道”的识见而已。有人认为孟子这是在“为曾子讳”。

2、介绍曾子故事的部分文字较多,大意好懂,细抠则不好讲,我意不必“细抠”,知道这几点就可以了:“盍去诸”是“何不离开一下”的意思:“盍”是“何不”的合音,“诸”是“之乎”的合音。“待先生”句的潜在主语是“武城官员”。“为民望”是“为民众做出了坏榜样”的意思,“殆于不可”的“殆”相当于“近”。“沈犹行曰”句,从后文看,“沈犹”是人名,“行”是连词,相当于“就”、“立即”。“负刍之祸”是指一起祸乱,发起人叫“负刍”,因以为名。

3、下文很好懂,只需注意:介绍子思故事的部分,“伋”是子思的名字;孟子评论的话,中间两句是说:当年曾子是老师,与当地官员可说是父兄关系(故而他是按长辈待晚辈之礼对待他们);子思是臣下,地位低(故而是按臣下侍候君主之礼律己)。——所以两人都是依礼行事,属于“同道”,无优劣可言。

 

辩析

1、“沈犹行曰”引出的几句话,《杨著》的译文是:“沈犹行说:‘这个不是你们所晓得的。从前先生住在我那里时,有个名叫负刍的人作乱,跟随先生的七十个人也都早早走开了。’”——这同我的理解不一样,是否我领会错了,请思之。我的想法是:那人自称“沈犹”,足见他不是叫“沈犹行”。

2、孟子这是在“为曾子讳”吗?——我以为不是,他只是坚持“用同一个标准”评人论事,其标准则是:依礼而行,就正确,不必考虑结果对于行为主体的功利价值。曾子和子思都是按这个标准行事的,当然可以推定“易地则皆然”。——我以为:坚持用同一个标准评人论事,这就是“正直”;说某人不正直,是指责他搞“双重标准”,不涉及他“采纳的是怎样的标准”(有意采用“偏私的标准”当然也缺德,但那不属于直接意义上的“正不正直”的问题)。

 

译文

曾子在武城居住期间,曾有越国军队来犯,有人劝他说:“何不避开一下?”他听从了,还吩咐说:“(我离开期间)不要让人住我这房子,免得损坏周边的树木。”越军将退时,他又对人说:“把我那房子修一修吧,我要回去的。”越军刚退去,他就要动身回去。一个他身边的人对他说:“武城的官员们待您如此忠诚恭敬,您却是敌人来了就早早离开,给百姓做出了坏榜样,敌人一退走就回去。这怕不恰当吧?”一个叫沈犹的人听了马上说:“这事你就不清楚了,先生曾经在我那儿住过,我家遭受负刍作乱的祸乱时,跟随先生的七十人也没有一个是跟着先生走的。”

子思居留卫国期间,曾经有齐国军队来侵犯,也有人劝他说:“敌寇快来了,何不避开一下?”子思的回答是:“假如我也走了,君主同谁守城?”

孟子评论说:“曾子、子思二人其实同道。因为曾子当时是老师,是前辈;子思当时是臣下,身份低。他们两人如果互换地位,必定都是那样处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