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8·18)
(2022-05-12 19:53:17)8·18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解说】
1、徐子可能就是5·5章出现过的那个徐辟,他说的几句话其实是向孟子提问:“孔子极其称赞水,曾经说过‘水呀,水呀!’(请问)他到底称赞水的什么?”——“亟”通“极”;“称”是动词,称道、赞扬义;“于”是介词,引出行为对象。
2、孟子的答话要注意:“混”是指水势盛大,故“混混”是对水势特别大发出的惊叹。 “盈科”是说“将低洼之地注得满满的”(“科”与“坎”音近,就通假了);“而后进”是说:然后又继续往前奔流而去。“放乎四海”句的“放”字是恣纵、毫无拘束的意思,“乎”同“于”。 “有本者”和“苟无本”的“本”字是指“源头、本源”;“是之取尔”是“取之是尔”的改装,意思是:(他)取的就是这一点:此句是直接回答徐辟的问题。接下五句是陈述七八月间因下暴雨而形成的“无本之水”的情况:“沟浍”是联合结构的合词(“浍”是指小沟);“其涸”的“其”是指代“那时的水”,“涸”是干涸义;“立而待”的“立”可翻译为“一会儿”。——结尾两句是作评论,发感慨:“声闻”即名声=声誉,“过情”是超过实情的意思(“情”是“实情”义)。
3、要同孟子抬杠亦即钻他的空子的话,可以指出此章的一个漏洞:徐辟是问一般地提问孔子何以称赞水,孟子却用有源之活水的好品性来作答,这就犯了“以局部代全体的错误”了。——是的,可以为孟子辩护说:“孔子实际上只是称赞活水,这,徐子也知道的。”这似乎说得在理,可这一来问题更大了:徐子如果知道孔子只赞美活水,他还会不知道孔子究竟称赞什么吗?还会向孟子那样发问吗?
【辩析】
1、《杨著》注释本章头句说:“亟,去声,数也。徐子说孔子屡次称赞水。”——“亟”确有“屡次”义,用此义解读本章头句也通,而且同我的理解简直没有差异。但我以为,此处的“亟”字应是借作“极”,理由简明而坚挺:“亟”若是屡次义,徐辟理当征引孔子的两个“赞美词”,但他只援引了一个,而这一个又确实可以解释为“极度赞扬”。——你认同谁的理解?
2、蒙培元论及此章时说:“孔子极其称赞水,就因为水与人类生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孟子之所以引用孔子的话,并进行发挥,也是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我以为,他这意思是强加到此章原文中的,因为我(相信别的读者同我一样)“读不出”此章有这个意思,况且孟子本人并未“引用孔子的话”。
【译文】
徐辟问孟子:“孔子极度赞扬水,曾经说过:‘水啊,水啊!’请问,孔子是赞扬水的什么?”
孟子说:“有源头的活水滚滚而来,昼夜不停地奔流而下,注满所遇低洼之地后又继续奔涌向前,直到流入海洋。只有有源头的活水才会这样的,孔子称赞的就是这一点。如果没有源头,像七、八月间的雨水那样,尽管密集,也能把大小沟渠都注得满满的,但等不了多久就干涸了。两相对比,可知人要是名声超过实际,君子是以为耻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