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8·16-17)
(2022-05-11 20:14:05)8·16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解说】
1、想读懂本章,要重在体认孟子的思路。我的想法是:孟子认为,一个人要想别人认可自己“善”,只能靠“做出善行”,不能只是宣讲自己有颗善心,对人怀有善意。因为不管谁,他对某人是否善的评定,乃是那人的实际行为在其心中唤起的“反应”,而不是以那人的宣言、说教为根据做出的评断。所以头两句中的“者”字结构都不是指人,而是指事,意思是:想仅仅以“善”的宣言让人相信自己善(从而拥戴自己),那是决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注意:前句的“者”字落在句末,故兼有表达假设关系的作用。后句的“能”字是“能够做到”的意思。前后两个“服人”都是“让人心悦诚服地相信”的意思:前句头上有“以善”二字,“相信”的宾语(受事)自是“你心善”,这不言自明;承前句读来,后句的“服人”就也是这意思。这两句如何翻译,那是另一回事:翻译要与解释一致、相洽,但不等于解释,即二者在文字表述上可以不一样。
2、后两句好懂了:“养人”是与“服人”对言的,故是“待人”的意思(“养”有“对待”义,如孔子说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中的“养”字),故“以善养人”是说的行为、行事了,意思是实际待人好,带给人实惠。“以善养人”自然能服人,不会有例外,故后句说“然后能服天下”。注意:“然后”在这里是用来引出“接下发生的情况”,所以相当于“一定”了。“天下”自是指天下人,这个说法表明此章又是对“大人”也即君主喊话,所以“以善养人”其实是暗示“行仁政”(这个实际举措)。此句中“服”字的含义,明显同前两个“服”字无别。——最后两句也清楚明白了:“天下不心服”是“不能让天下人心服”的意思;“而王者”等于说“却又能成就王业”。又,末句明确地用了“心服”的说法,表明前文的“服人”确是“让人心服”的意思:否则,这里说“心服”就来得突兀了。
【辩析】
1、这一章,《杨著》的译文是:“拿善来使人服输,没有能够使人服输的;拿善来薰陶教养人,这才能使天下的人都归服。天下的人不心服却能统一天下的,是从来没有过的事。”——认可我的解读,这译文就是误译,还让“服”字在前后文中不同义了。又,该书有注曰:“善——孟子本意自然是指仁义礼智诸端而言,但以不具体译出为妥。如译为‘真理’,亦未尝不可。”
2、这一章,有本书的译文是:“拿自己的德行去制服别人,这就不可能使别人心服;拿自己的德行去教育别人,这就能使天下人民信服。天下人民内心不服而能够统一天下的事,是绝不会有的。”——这译文你觉得怎样?
3、《傅著》对此章的领会倒很有“新意”,先解释说:“‘以善服人’,仍有互相比较之意……以为自己比别人更善,光是这一点就是道德上的缺陷。”其译文是:“用善行来让人佩服,没有能够让人佩服的;用善行来陶冶别人,然后才能使天下人佩服。天下的人心中不服而能称王,那是不曾有过的事。”——竟将此章的四个“服”字都训作“佩服”!
【译文】
孟子说:“想仅仅以“善”的宣言让人相信自己善(从而拥戴自己),那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以实际的善行善举待人(也即施行仁政),则一定能让全天下人都相信你心善。不能取得天下民心却又能够成就王业的事,是从来没有过的。”
8·17
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
【解说】
这一章,我未见有哪个注家的说解达到了“大致不错”的水平,但从他们的“说不通的注译”,我得到了“自信一定不会有误”的理解:“言”字是指“政策、政令”(在当时,这是“言”字的常用义项)。“实”是“果实”的“实”,这里用以指谓预期的结果。“祥”是“吉祥”的“祥”,这里相当于“好”(《墨子·天志中》“且夫天下盖有不仁不祥者。”)“不祥之实”中的“之”字是起连接“同位成分”的作用,相当于“这个”(例如“他这个人真好”句中的“这个”)。前句实为条件复句(“不祥”前面可以打个逗号),后两句实为一句(“不祥之实”实为主语)。——所以此章字面义是:政策号令若是不能取得预期的结果,那是不好的;不能取得预期结果这个不好的结果,该由“蔽贤者”负责。——于是,只要还知道:“蔽贤者”是指朝廷中那些非但不推荐贤者出来做官、参与政令的制订,反而对“起用贤者”起阻碍作用的人(“蔽”是遮蔽义);“当”字是承担(责任)的意思;“之”是“不祥之实”的复指词,就全明白了,并且深深感到:孟子看问题是多么深刻、独到,为人又多么正直啊。
【辩析】
1、这一章,《杨著》翻译为:“说话而无内容,无作用,是不好的。这种不好的结果,将由妨碍贤者进用的人来承当它。”。且不说别的,仅凭两个理该同义的“实”字在译文中成了两个不相干的意思,以致全章译文简直不知所云,就可断定译者并没有读懂原文。——《通说》认为,“言无实”的“实”字应是“诚实”的意思。
2、这一章,《傅著》的译文是:“说话没有根据是不好的。这种不好的后果,要由那些阻碍起用贤者的人来承担。”——两个同义的“实”字,被分别译作“根据”和“后果”,又把“说话没有根据”说成“后果”,还要别人对此承担责任,这是什么逻辑?
3、有本书给出的此章译文是:“说话不实在会带来危害,最大的危害莫过于阻碍进用贤德的人。”
【译文】
孟子说:“政策号令若是不能取得预期的结果,那是很不好的;不能取得预期结果这个不好的结果,该由(朝廷中的那些)阻碍起用贤者的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