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8·15-16)
(2022-05-10 17:10:53)8·15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解说】
这一章乍看很难懂,但知道孟子说这话的“潜在根据”后(这根据在当时,至少在他的“受众”那里,是常识,故不必说出),就很好理解了。《论语·子罕》篇记有颜渊怀着十分感激的心情赞扬孔子的话,其中四句是:“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意思是:老师孔子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人,用文献典籍上的知识、道理丰富我的头脑,又用礼仪规范约束我的行为,使我简直想停止前进都办不到。把此章说的“博学”和“约”字,同颜渊这话联系起来,再想到上一章头句“君子深造之以道”,就马上明白了,本章是对上章说的“深造”作进一步的说明,交代君子是“这样地”深造自己的:颜渊是说孔子以文“博我”、以礼“约我”,孟子就说,君子是用文“博”自己,以礼“约”自己。——据此可知:后句的“将”字相当于“又”。“以反”的“以”字,和“以东”、“以来”等说法中的“以”字用法接近,故“以反”是从“‘学’和‘说’”反回来,即从理论返回到实际的意思。“说约”是动宾结构:“说”同“悦”,“约”是“博”和“详”的反义词。故后句是说:又回转来高兴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辩析】
我对此章的上述解读又属“标新立异”。
1、《通说》谈本章主旨时说:“孟子认为,学习应该涉猎广泛,详细解说,然后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达到简明扼要地概括大意的境界。”——译者若把此章同上引颜渊的话联系起来思考了,就不会把“约”理解为“简略地概括”了。
2、《杨著》给出的此章的译文是:“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解说,[是要在融会贯通以后,]回到简略地述说大义的地步去哩。”《傅著》的也基本如此。——我真不理解,孟子怎么会认为,能够对学习内容“简明扼要地概括大意”,就是一种“境界”了,能“简略地述说大义”,就达到一种“地步”了?我只好猜想:这是自知没有读懂原文又不愿明说的译者做出的“应付性解释”。
【译文】
孟子说:“(君子以道磨砺自己的正确方法是)广泛地学习文献典籍,务求深刻地领会它的精神实质,还自觉自愿地、高高兴兴地用学到的道理和礼仪规范指导、约束自己的实际行为。”
8·16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解说】
1、想读懂本章,要重在体认孟子的思路。我的想法是:孟子认为,一个人要想别人认可自己“善”,只能靠“做出善行”,不能只是宣讲自己有颗善心,对人怀有善意。因为不管谁,他对某人是否善的评定,乃是那人的实际行为在其心中唤起的“反应”,而不是以那人的宣言、说教为根据做出的评断。所以头两句中的“者”字结构都不是指人,而是指事,意思是:想仅仅以“善”的宣言让人相信自己善(从而拥戴自己),那是决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注意:前句的“者”字落在句末,故兼有表达假设关系的作用。后句的“能”字是“能够做到”的意思。前后两个“服人”都是“让人心悦诚服地相信”的意思:前句头上有“以善”二字,“相信”的宾语(受事)自是“你心善”,这不言自明;承前句读来,后句的“服人”就也是这意思。这两句如何翻译,那是另一回事:翻译要与解释一致、相洽,但不等于解释,即二者在文字表述上可以不一样。
2、后两句好懂了:“养人”是与“服人”对言的,故是“待人”的意思(“养”有“对待”义,如孔子说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中的“养”字),故“以善养人”是说的行为、行事了,意思是实际待人好,带给人实惠。“以善养人”自然能服人,不会有例外,故后句说“然后能服天下”。注意:“然后”在这里是用来引出“接下发生的情况”,所以相当于“一定”了。“天下”自是指天下人,这个说法表明此章又是对“大人”也即君主喊话,所以“以善养人”其实是暗示“行仁政”(这个实际举措)。此句中“服”字的含义,明显同前两个“服”字无别。——最后两句也清楚明白了:“天下不心服”是“不能让天下人心服”的意思;“而王者”等于说“却又能成就王业”。又,末句明确地用了“心服”的说法,表明前文的“服人”确是“让人心服”的意思:否则,这里说“心服”就来得突兀了。
【辩析】
1、这一章,《杨著》的译文是:“拿善来使人服输,没有能够使人服输的;拿善来薰陶教养人,这才能使天下的人都归服。天下的人不心服却能统一天下的,是从来没有过的事。”——认可我的解读,这译文就是误译,还让“服”字在前后文中不同义了。又,该书有注曰:“善——孟子本意自然是指仁义礼智诸端而言,但以不具体译出为妥。如译为‘真理’,亦未尝不可。”
2、这一章,有本书的译文是:“拿自己的德行去制服别人,这就不可能使别人心服;拿自己的德行去教育别人,这就能使天下人民信服。天下人民内心不服而能够统一天下的事,是绝不会有的。”——这译文你觉得怎样?
3、《傅著》对此章的领会倒很有“新意”,先解释说:“‘以善服人’,仍有互相比较之意……以为自己比别人更善,光是这一点就是道德上的缺陷。”其译文是:“用善行来让人佩服,没有能够让人佩服的;用善行来陶冶别人,然后才能使天下人佩服。天下的人心中不服而能称王,那是不曾有过的事。”——竟将此章的四个“服”字都训作“佩服”!
【译文】
孟子说:“想仅仅以“善”的宣言让人相信自己善(从而拥戴自己),那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以实际的善行善举待人(也即施行仁政),则一定能让全天下人都相信你心善。不能取得天下民心却又能够成就王业的事,是从来没有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