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解说(8·4-6)

(2022-05-08 01:37:12)

8·4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

 

【解说】

1、本章意思不够明确,我理解,是继承孔子关于“道不同,不相为谋”和“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的思想,告诉“士”们亦即读书人说:不要同无道昏君合作,要主动抛离之。我如此解读的理由是:一,承上章读来,这章很像是对上章中“有故而去”的“故”字作注释;二,从文字看,说的是“可以去”、“可以徙”,暗示了“已经在位”。——因此,“大夫可以去”是说:即使当上了相当于“大夫”的高官,也可以(应该)辞职他去;“士可以徙”的意思是:还只是担任最低级的官职,同样不必遗憾,也可以这样(“士”与“大夫”并提对举,是指最低级的官员;“徙”在这里显是用作“去”的同义词)。

 

辩析

这一章,《杨著》的译文是:“士人没有罪,被杀掉,那么大夫便可以离开;百姓没有罪,被人杀戮,那么,士人便可以搬走。”确认我的理解,这不但近于误译,而且意思仍然不明。——《通说》作解说时说的头一句是:“在这里,孟子一方面告诫大夫和士要见机而作逃离虎口,另一方面则警示统治者不要滥杀无辜残害知识分子和老百姓。” 《傅著》则说:“本章说明君子处世应随机应变,才能免遭祸害。”

 

译文

孟子说:“(君主)滥杀无罪的士人,那么,读书人即使当上了大夫级别的高官,也应辞官他去;(君主)滥杀无辜的百姓,那么,虽然还只是担任最低级的官职,同样不必遗憾,也应该辞官他去。”


 

8·5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此章已见于7·20章。——不必解说和辨析了。

 

译文

孟子说:“国君有仁德,就没有人不仁;国君讲道义,就没有人不讲道义。”

 

8·6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解说】

在孟子时代,“礼”和“义”都是有标准的,不大合标准,行为就不会被认为合“礼”,就不会被视为“义举”,只能说“似是而非”;这种行为若是刻意为之的,就会批评为“居心不良”,或“居心叵测”,所以君子一定不为的。此章的意思不过是申明这一点而已。——孟子特意说“大人不为”,是要暗示:做到这个“不为”也并不容易,一般君子还未必做得到?因为这个“大人”显是从道德上说的,必是指君子:这样称呼君子是对君子的褒扬,因为君子未必都是“大人”。

 

【辨析】

这一章,《杨著》翻译为:“似是而非的礼,似是而非的义,有德行的人是不干的。”《傅著》的译文只是将后句主语改作“德行完备的人”;《通说》认为“非礼”、“非义”乃指“不合礼仪的礼”、“不合道义的义”。

 

译文

孟子说:“不符合礼的‘礼’,不符合义的‘义’,有道德的人是不遵行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