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8·3)
(2022-05-06 19:20:24)8·3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雠。寇雠何服之有?”
【解说】
1、孟子开头说的是三个条件复句,就是字面义,显示的是:孟子认为君臣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只不过君主是“主导的一方”。——注意:第二句的言外之意是:你并无任何特权,我也无需对你另眼相待;故“国人”是“国内一普通人”的意思,可译作“路人”。据此可知,这三句是说:君主越是疏远臣下,臣下也就越有理由“不待见他”;反过来说:你君主越是亲近臣下,臣下就会越是加倍地亲近你君主。又,“视如犬马”在这里是着眼于人对自己养的犬马“可以随意支使,不存在要尊重对方人格的问题”,不含别的意思,故而用“视如国人”回应之:暗示我就可以把你当路人对待,不听你支使。
2、齐宣王问话中的“礼”字,意思是“按礼制的规定”;“为旧君有服”句前面省略了主语“臣”字,“旧君”是指“曾经侍奉过的君主”,也即“旧主”;“服”是指服丧,即在一定时期内戴孝,前面的“有”字是衬字。——后句才是提问,意思是:君主要怎样做(对待臣下)才可能让已经离职了的臣下遵循此礼,为他服丧呢?
3、孟子是先针对宣王所问作答:交代君主对待臣下的“应然之礼”,讲完后归结为“三有礼”,说:君主如此待臣下,那么(即使是“旧君”,)臣下也会为他服丧的下。——要注意的是:
讲“第一礼”的头三句实为一个因果-条件复句,即第三句前面省略了“故而”二字,前两句是两个压缩的条件复句,一起表示原因:“谏行”等于说“臣若有所诤谏,君主一定接受”;“言听”应仿此理解。“谏”和“言”的区别是:前者是指出君主的过错,要求改正;后者是提出建设性意见,希望采纳(自然,二者都预设了“是正确的”,这不待言,就未交代了)。——这说明:在孟子看来,为臣者事君,本质上是“为民谋利”,只是让君主得到“膏泽下于民”的美名(“膏泽”是喻指“恩惠”,又用作动词了)。质言之,君臣关系应建立在“合作共事,一起为天下苍生造福”这个理想、信念的基础上。
“三有礼”其实只包括两层意思:第一“礼”是说君主要支持臣下的“工作”,以保证好的合作共事关系;后二“礼”是说君主要尊重臣下的人格,即使不能合作即不能维持君臣关系了,也应“好说好散”。所以“有故而去”是个时间状语,等于说“臣下因故想解除君臣关系,去往他国求职时”;接下说的“出疆”是指“出国境”,再下句是说:还派人先行前往该国为之做必要的安排(这是“先”字在当时固有的用法);讲第三“礼”的两句话中,“反”通“返”;“田里”是指“(从君主得到的)封地和房屋”(“里”有“居”义,故可引申出“居所”、住房义),故“收”是“收回”义。——
这使我们记起孔子关于君臣“应然关系”的说法:“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可见孟子这是把孔子关于“君使臣以礼”的思想具体化为“三有礼”。这一章的“思想性”就在这里。
“今也为臣”后面的话,是讲当今君主对待臣下的“实然情况”,也可说是描述现今臣下的“惨状”,由于是同“三有礼”对比着说的,所以只有“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这两句不好懂;但我不作解释了,只提示三点:“搏执”是同义联合结构的合词;“极”相当于“困”;“搏执”与“困”不会同时进行,所以“又”字必是讲未能达到“搏执”目的以后的施为。——因为我也只能凭我的推想作解释,又从我的译文可以看出我的思路。
【辩析】
1、孟子开头说的三句话中的三个“之”字,《杨著》先做注释说:“此处用以表示该句为主从复合句之从句。”却又在征引了别人说的“之,犹‘若’也”的观点后,表示:“恐非。”——这真令人不解。该书自己给出这三句的译文,也都是“道地的”条件复句。
2、齐宣王提的问题明显不通:既然礼制规定要“服”,怎么又问“何如斯可为服”?不是依礼而行就可以了吗?这一句,《杨著》采取直译:“礼制规定,已经离职的臣下对过去的君主还得服一定的孝服,君主怎样对待臣下,臣下才会为他服孝呢?”更把该句的“不通”凸显出来了。《傅著》和《通说》的译文同样有这缺点。——为了逻辑上说得通,我就改取上述理解。又,朱熹注此句说:“《仪礼》曰:‘以道去君而未绝者,服齐衰三月。’王疑孟子之言太甚,故以此礼为问。”按他这说法,我的理解不错。
3、两个“有故而去”句的“故”字,《杨著》和《傅著》都译作“事故”,令人费解:是什么事故非得到国外去处理?君主的反应、对待方式怎么完全不同,以至相反?——我以为,接受我对“有故而去”的理解,就不但释去了疑问,还暗示地交代了:它领起的三句是讲君主怎样对待臣下的“去”:或因意见相左而“去”,或因另有高就而“去”,并且这个“去”字是指“辞去官职”。这样,前后三组陈述就更有条理性和逻辑性了。又,孔子有言:“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为政)孟子必是承袭孔子的这个思想而说“有故而去”的,所以他要把君主应该如何对待臣下的这个“去”列为“三礼”之一。
3、“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所往”句,《杨著》翻译为:“那君主把他捆绑起来,他去到一个地方,还想方设法使他穷困万分。”《傅著》更是把前句翻译为“君主就要捉拿他”。——这明显是因为误解了前面的“故”字句,同时又太拘泥于词语的字面义而造成的“进一步的”误读:因为“搏”字确有“捕捉”义,“执”字兼有“捆绑”、“逮捕”义。
【译文】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狗马,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不相识的路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仇人。”
宣王就问:“礼制倒是有个规定,说说君主去世时,他的(早已离职的臣下)也要为他服孝;君主究竟要怎样做,才能让他曾经的臣下遵守这条规定呢?”
孟子说:“做到对臣下“三有礼”就可以了:一,臣下正确的诤谏,他接受,正确意见,他听从,因此,民众真正得享他的恩德;二,臣下如果因故想离开他,投奔别的国家,他不但要人送他出境,还派人先行前往为之作必要的安排;三,要在那臣下离去三年了还没回来,才收回分封给他的土地和房屋。君主做到了这三条,他死后那臣下必定为他服孝的。现如今的为臣者,受到的待遇就不一样了:诤谏不会被接受,进言不会被听从,因此,民众得不到君主的恩惠;臣下若想辞官他去,君主一定会加以阻止,阻止不了就在他去往的国家搞鬼,让他在那里待不下去,还在他刚一离去时就把分封给他的土地房屋收回:这就让自己成了臣下的仇敌了。对于像仇敌一样的旧君,臣下还会为他服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