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解说(7·21-22)

(2022-04-30 17:54:59)

7·21

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解说】

1、这两句话中的“虞”字是“意料、预料”的意思,“毁”字是“誉”的反义词,故应是“责难”义,非指诽谤。所以本章的意思应该很明白:人可能获得出乎他自己意料的赞誉,也可能因为“求全”而受到某种批评、指责。问题是后句明显有歧义:是说人会因为自己对别人过于“求全”而受到别人的“毁”,还是说会因为别人的苛求亦即“求全”而受“毁”呢?这两种理解都说得通,孟子是哪个意思,就要加以辨析了。我取后解,理由是:这样理解,本章两句话立论的角度就既一致又对立,即是“对立统一关系”了:“不虞”和“获誉”的人都是“自己”,“求全”和“施毁”的人都是他人,但一是幸事,喜出望外,一是憾事,祸从天降;两句是一起说:人受赞扬也好,遭责难也好,都可能是自己意料不到的(别人的“求全之毁”哪能事先都想到?简直是“防不胜防”);但前句是作安抚,让人开心;后句是发警告,令人犯愁。——这样理解,本章的内容、主旨意思无疑正确、精当,文章的修辞效果则太好了,孟子岂会不是有意这样安排的?

2、我还要说个意思:这两句话不会仅仅是孟子的“思辨成果”,必是他对生活的“观察结论”。“不虞之誉”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幸运,“求全之毁”则多半是必然:不管哪个大人物,只要你对他“求全”一下,总可能对他做出并非不正确的批评的亦即“毁”的。这是因为,“求全”,在操作上就是“吹毛求疵”,而“疵”,总是可能求到的。——因此我以为,孟子说这两句话不是在批评谁,而是讲出两个经验事实,“常规现象”,用意则在教人不要被“不虞之誉”冲昏头脑,也不要一受到批评、责难就灰心气馁,因为那可能只是“求全之毁”。我还自然地想起了鲁迅:近年来,这位曾经的“圣人”受到许多人的“毁”了,而且都言之凿凿,不像是污蔑,是不是属于“求全之毁”呢?

 

辩析

1、这一章,《杨著》翻译为:“有意料不到的赞扬(誉),也有过于苛求的诋毁。”《傅著》的译文几无区别。——我以为:这译文不像是“对偶句”了,也就没有把原文的意思交代全面,“诋毁”一词更用得不中肯,拿“过于苛求”修饰“诋毁”则显得“不搭配”。

2、关于这一章,《通说》写道:“不虞而获誉,求全反受毁。反映了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截然相反。”——这译文把“不虞”解说为“获誉”的原因了,又认为“求全”和“毁”分属双方,真让我惊讶:误译怎么会达到这“水平”!再看下文,才知是受了古代名家赵岐的影响:该书征引赵岐《注》曰:“《章指》言:不虞获誉,不可为戒;求全受毁,未足惩咎。君子正行,不由斯二者也。”

 

译文

孟子说:“人可能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赞誉,也可能遭受别人出于求全心理的责难。”


7
·22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解说】

1、本章这句话是个条件复句:其中“之”字是假设连词,相当于“若”、“如果”。同上章一样,前(半句)句意思明白,没有歧义:“易”字只会是“轻易”的“易”,用作及物动词了,“轻贱”、“看轻”义,故“易其言”即“不慎言”,指讲话随便,暗含对于自己说的内容未做深究,因此也就不打算负责任的意思(“其”字是反身代词)。——后(半)句则有歧义:既可理解为是对“言者”其人作批评,意思是:那就不必对他有任何要求了(“责”是责求义)也可理解为是对“他说的话”作评论,故意思是:那么你对他说的话也就不必当真了(“责”是索取义)。两解都通,都对人有教诲意义。我取前解,理由是:前解包含了后解,即理当是因为对“其言”评价低故而瞧不起“其人”。所以,取前解能使本章的教诲意义和警示意义更大。

2、孟子说这话,无疑是继承、发挥孔子关于“言为心声”的思想。——孔子关于“慎言”的教诲是很多的:“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其言之不诈,则为之也难”(论语·里仁);“仁者,其言也訒。”(《论语·颜渊》);“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

 

辩析

1、这一章,《杨著》采取俞樾的解释,翻译为:“人把什么话都轻易地说出口,那便不足责备了。”——只是把“有些话轻易地说出口”就可以,就应该加以责备吗?

2、这一章,有本书是这样翻译的:“一个人出言很轻率,这是因为他不必负说话的责任。”——对原文可以做这种理解吗?

译文

孟子说:“一个人说话太随便的话,那就不必对他有所要求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