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解说(7·20)

(2022-04-29 17:32:01)

7·20

孟子曰:“人不足与適也,政不足与閒也。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解说

对于这一章,我先要表个态:我认为“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句明显既不能承接上文,又与下文脱节,足见此句必有错漏。

1、我读此章的思路是:从后几句可知,头两句的主语“人”和“政”,乃是特指贯彻执行君主政策的人,也即君主的“手下人”,和君主进行的政事活动,包括他制定的政策正令等。因此,第二句的“閒”字应是“非议”的意思;“不足”的“足”字相当于“值得”。于是进而可知,“适”字必是借作“谪”(“适”的繁体是“適”,与“谪”字共偏旁),谴责、批评义:因为“不足适”同“不足閒”显是是并言关系。——可见头两句是说:对君主使用的人,不屑于谴责,对他们执行的政策,也不必非议。这话明显意在言外:他们不过是“执行者”,做不了主,你揪住他们不放有何用?暗示的是:你批评和诉求的对象应是决策者。后几句就是指明决策者是谁,从而证明上述理解不误。

2、于是,中间的“唯大人”句获解了:这所谓的“大人”,就是指“能格君心之非”的人(这个“格”字是纠正义)。官员的错误、腐败或无能,以及政策法令举措的失当,根子在君主,只要也只有纠正了君主的错误思想,问题就会才会解决。但谁能“格君心之非”呢?当然不会是现有官员中的人。究竟是谁呢?无以名之,就称之为“大人了”。——据此可以推知,这个“大人”是从道德勇气方面命名的,可译作“道德人格极其高尚的人”(实是指有见识、有气度、足以“格君心之非”的人,也就是他孟子这样的人)。——后三个“莫不”句不必解释,末句的“一君正”是“君一正”的改装:这个“一”字是副词,相当于“一经”、“一旦”。

3、这一章明显是继承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说过:“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苟其身正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所以很可能,本章就是孟子论及孔子上述说法时的谈话记录。我还要说:孔孟的这个思想,在古代氏族社会,在领袖和他所属的群体彼此“相依为命”的时代,无疑是人们心中的“自明公理”;在当今社会就没有多大意义了。所以这是孔孟学说中,或者说儒家思想中的过时了的东西。注意:并不是所谓的“糟粕”,因为它曾经也是“精华”:糟粕是从来没有“精华”过的东西,例如董仲舒倡导的“灾异论”。

 

辩析

1、头两句,《杨著》翻译为:“那些当政的小人不值得去谴责,他们的政治也不值得去非议。”——把第二句说的“政”理解为“他们的政治”,足见译者没有读懂这一章。

2、《评传》征引这一章后说:“孟子认为,人事不值得过于指责,政事不值得过于非议,最重要的是要有大人……”——从后一句看,作者也未读懂这一章。

 

译文

孟子说:“对于国家的大小官员,其实不必多加指责;对于具体的政策举措,也不值得认真非议。重要的是纠正君主的错误想法,而这是只有道德人格非常高尚的人才能胜任的。因为国君有仁德,就没有人不仁;国君讲道义,就没有人不讲道义;国君行得正,就没有人敢不正:总之,只要国君走正道,国家就安定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