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7·19)
(2022-04-28 18:06:50)7·19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养曾晳,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馀,必曰:‘有。’曾晳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馀,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解说】
1、读这一章,只要善于从“所答”领会“所问”的意思,又想到了以下几点,就没有文字障碍了:“事”字作名词是“事情”义,做动词有“侍奉”义;“守”是与“失”对言的,“守护使不失去”的意思,故“守身”是说保持自己的德操,不失去作为人的本质。曾皙(即曾点)、曾子(即曾参)和曾元是祖、父、孙的关系。“养”是“奉养”义;“彻”通“撤”,是特指“撤席”,故“将彻”是指用餐完毕之时。“请所与”是问“剩下的给谁吃”(“请”有询问义; “所与”是名词性词组,可以认为后面省略了“为谁”二字);“问有余”是“问是否有余”的省略;“亡”同“无”。“将以复进”可翻译为“留着以后吃”;“养口体”是与“养志”对言的。——可见后半部分不过是以曾子上下三代人“事亲”(也即尽孝)表现的差异,举例说明孝的本质在“养(父母之)志”,仅仅“养口体”是不够的。
2、我要提示的是:末三句是点明,像曾元那样尽孝,只能说是“养了父母的口和身体”,像曾子那样,则是“养父母之志”;换言之,前者只是让父母活得下去,后者是让父母活得开心;所以最后说:侍奉父母像曾子那样,就恰当了(“可也”)。——《论语·述而》中有一章是:“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是谓”句中的“是”字相当于“只”、“仅仅”。)孟子就是根据孔子的这个意思写这一章的:孔子说的“养”就是纯粹的“养口体”,故和“养犬马”无异,加上“敬”,就是“养志”了。“养父母之志”必然包含、充满着对父母的“敬”,这无须论证。
【辩析】
1、头两句,《杨著》的译文是:“侍奉谁最重要?侍奉父母最重要。守护什么最重要?守护自己〔不使陷于不义〕最重要。”——该说翻译得一点不错,但我觉得“不够到位”:似乎遗漏了原文中的某个意思。所以,我要请读者将这译文同我的译文做个比对,考虑一下是不是我做了所谓的“过度解读”。
2、“孰为不事”到“守之本也”的四句话(两组问答),《杨著》未作注释,只是翻译为:“侍奉的事都应该做,但是,侍奉父母是根本;守护的事都应该做,但是,守护自己的品质节操是根本。”我以为,这就不是翻译得不到位,而完全是误译了。因为两个回答清楚地表明,两个问题乃是针对前文做的“事亲为大”、“守身为大”两个论断而发,即是进而提问:正确的“事法”、“守法”该是怎样的呢?从后文是举曾子上下三代人“事亲”的差异为例,据以说明怎样事亲就可说是“事之本”了,也该如此理解。据此可知,“孰不为事”乃是问:怎样的事亲法其实不能视为“事亲”,故而回答是:事亲在于满足父母的根本需求(言外之意是:否则,就是不正确的“事法”,不配称为“事亲”)。后一组问答应仿此理解。——说明:“孰不为事”句中的“孰”字是疑问代词,此指“哪种事法”;“为”字是联系动词,相当于“是”;“事”是“事亲”的缩略;“事之本也”是动宾结构:“之”字相当于“其”,指代“亲”。又,这个“事”字当然与上句的“是”字 同义,但这里可以翻译为“满足”,因为“侍奉”谁就是在“满足”他的需求。
3、末一句“可也”,《杨著》和《傅著》都译作“就可以了”。我以为翻译得很不准确:给人以曾子仅仅“达标”,离更高要求还有距离的印象,这就不是原文作者的意思了:他是要申明“孝”的本质在于“养父母之志”,从而是讨论事亲尽孝“标准”的问题,所以“可也”该是“那就达标了”的意思。——从“可也”作为结尾句乃是对前文“事亲,事之本也”做呼应看,也该如此理解。
【译文】
孟子说:“做人,可说总是在侍奉人;侍奉谁最为重要呢?当然是侍奉父母最为重要;也可说时刻都在守护什么,守护什么最为重要呢?当然是守护自己的节操最为重要。不失节操又能侍奉父母的人,我听说过;失去了节操还能侍奉好父母的人,我未曾听说过。怎样的事亲法其实不配称为“事亲”呢?事亲在于满足父母的根本需求(否则就是不正确的事法,就不配称为“事亲”)。怎样的守身其实不能说是“守身”呢?守身在于守住自己作为人的本性(否则就是不正确的守法,就不配称为“守身”)。曾子奉养其父曾皙,每餐必定有酒有肉,用餐完毕时,必定请示父亲要把剩余的分给谁吃;父亲若问有没有剩余,必定回答说‘有’。曾皙去世后,曾元奉养曾子,每餐也必定有酒有肉,但用餐完毕时,他不请示父亲要把剩余的分给谁吃,曾子若问有没有剩余,他就说‘没有了’,实际上是要将剩余的留给父母以后吃。这可说他仅仅是在奉养父母的口舌和身体。只有像曾子那样,才可以说是满足了父母的心意。侍奉父母能像曾子那样,就算是达到‘事亲’的要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