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解说(7·17)

(2022-04-25 17:09:34)

7·17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解说

1、读懂这一章需要知道:淳于髡是与孟子同时的齐国外交家。“授受不亲”是说两人交接物品时没有肢体接触;“礼与”是问“这是礼制(的规定)吗?”(前面省略了复指词“是”字)。“援”字有拉、拽的义项,最后一组对话中的四个“援”字则抽象化为“救援”的意思了。“权”字有“权且、暂且”义,这个意义与表示常规、原则的“经”字对言时,“权”就是变通的意思,用作名词则是指谓变通的方式、办法了。——读懂了以后,就知淳于髡是想设计一个圈套让孟子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结果是在具有极强论辩能力的孟子面前自讨没趣,自受其辱;此章对孟子而言,则是顺便地申述了“经”与“权”的关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既要有坚定的原则性,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讲灵活性是为了贯彻更高的原则。

2、本章说明,在孟子看来,执行礼制就是维护人伦,体现人性,因为制礼的根据、原则就是表现人的“善性”,也即人之为人的本质。“嫂溺不援”明显非善,所以有违人的本性,“是豺狼也”;而“援之以手”恰是善的要求和表现,故而尽管看似违礼,实是贯彻制礼的原则,是在根本上符合礼制的。这种灵活性就是“权”。——“权”概念的定义,一般都征引《公羊传·桓公十一年》的定义:“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

 

辩析

本章的两个“男女授受不亲”句,《杨著》都翻译为:“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误译像是“故意”做出的:原文的“亲”字是指两人的手“不亲”亦即不接触,哪会是“不亲手递接”的意思?

 

译文

淳于髡问:“男女授受不亲,这是礼制(的规定)吗?”

孟子说:“是的。”

淳于髡说:“嫂嫂溺水了,要伸手去拉她吗?”

孟子说:“嫂嫂溺水而不救,那是豺狼。男女授受不亲,是遵守礼制;嫂嫂溺水了用手去拉她,则是特殊情况下权宜的办法。”

淳于髡说:“现今全天下的人都溺在水中了,先生您不伸手救援,为什么呢?”

孟子说:“全天下人都溺水了,只能用道来拯救。嫂嫂溺水,可以用手拉把她救上来,您想用手拉拯救全天下人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