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7·16)
(2022-04-24 18:39:20)7·16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2、联系到上一章,该说本章是承上章说:伪善之君不可能真正隐藏住他的伪善本质,我们是完全可能识破他的“侮人夺人”的不良居心的。——孔子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本章可说是对孔子这一教诲的一个应用(实际上在“侮人”、“夺人”的人,常常会伪装甚或吹嘘他们是具有“恭”、“俭”美德的人,一定是“巧言令色”者)。
【辩析】
1、本章头两句,《杨著》的译文是:“恭敬别人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掠夺别人。”——译文前句实为同语反复,如果认定原文不是同语反复,就属于误译了;后句则删去头上的“自己”二字更好一些,是吗?
2、“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句,《杨著》翻译为:“有些诸侯,一味侮辱别人,掠夺别人,只怕别人不顺从自己。”《傅著》的译文意思无别。我以为这是误译:在原文,此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可这译文起不了这作用。——“不顺”是泛指“他的”不顺心的事,此句的意思是:他担心的仅仅是他自己会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换言之就是:他心中只有他自己。这样理解,此句就既全面地承接了前文(“侮人”、“夺人”的共同本质就是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利益),又顺当地引出了下文。
【译文】
孟子说:“谦恭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节俭的人不会掠夺别人。经常侮辱别人人格,又想掠夺别人财富的君主,担心的仅仅是他自己会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怎么会谦恭节俭呢?谦恭节俭的品德难道就在于说几句讨好卖乖的话和装出一副笑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