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7·15)
(2022-04-23 19:11:51)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解说】
1、读懂此章只需知道:“存”有“省察”义;“眸子”即瞳仁,常借指眼睛;“瞭”、“眊”是一对反义词,分别指眼睛“明亮”、“昏花”;“廋”是隐藏义。——所以这是介绍一个简易的“识人法”。想到这是孟子的话,就还要联想到:“存乎人”当是了解一个人的“仁心状况”的意思,末句其实是说:他就隐瞒不了他的“居心”了。
【辩析】
末句“人焉廋哉”,《杨著》翻译为:“这个人的善恶又能往哪里隐藏呢?” 《傅著》的译文几乎全同。——是不是将“善恶”改作“居心”更好一些?我的意思是:本章讲“识人法”,重在“如何看出某人在某特定场合进行某具体活动时的心态”,而不是就如何了解、判定某人的道德面貌、道德品质的问题作一般的讨论。后一“任务”,要用孔子的“识人法”才能完成,光靠观察“眸子”是难以得出正确结论的,因为人的“眸子”的活动是变化的,在做好事和做坏事时不一样(惟其如此,“眸子不能掩恶”)。
【译文】
孟子说:“判定一个人的用心是否善良,最好是看他的眼睛,因为眼睛不能隐瞒住他内心的丑恶。一个人心正,眼睛就明亮;心不正,眼睛就昏暗。我们听某人说话的时候,如果同时还看着他的眼睛,他的居心就隐藏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