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解说(7·15)

(2022-04-23 19:11:51)

        7·15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解说

1、读懂此章只需知道:“存”有“省察”义;“眸子”即瞳仁,常借指眼睛;“瞭”、“眊”是一对反义词,分别指眼睛“明亮”、“昏花”;“廋”是隐藏义。——所以这是介绍一个简易的“识人法”。想到这是孟子的话,就还要联想到:“存乎人”当是了解一个人的“仁心状况”的意思,末句其实是说:他就隐瞒不了他的“居心”了。

   2 孟子的这个“识人法”是有效的,因为正如人们常说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我们的经验也表明,同人说话时老看着别处,有意避免和对方“目光接触”的人,多半“心中有鬼”;如果这是他的“常态”,就说明他是个“心术不正的人”,非良善之辈了。

    3、此章让我们记起孔子教诲的“识人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足见孔子也认为:人心,即一个人的道德面貌,是可以认识的,伪善者、伪君子终究会被人发现他的“庐山真面目”的。这可以说是一种“人心可知论”。从逻辑上说,主张“性善论”的理论体系一定要持“人心可知论”,所以孟子主张“人焉廋哉”不仅是对孔子“识人法”的继承,也是他的理论体系的逻辑要求。 还要说一句:孟子讲“人心可知论”至少主要是针对当政者、君主们的“伪善性”而发的,故此章还是谈政治。

 

辩析

末句“人焉廋哉”,《杨著》翻译为:“这个人的善恶又能往哪里隐藏呢?” 《傅著》的译文几乎全同。——是不是将“善恶”改作“居心”更好一些?我的意思是:本章讲“识人法”,重在“如何看出某人在某特定场合进行某具体活动时的心态”,而不是就如何了解、判定某人的道德面貌、道德品质的问题作一般的讨论。后一“任务”,要用孔子的“识人法”才能完成,光靠观察“眸子”是难以得出正确结论的,因为人的“眸子”的活动是变化的,在做好事和做坏事时不一样(惟其如此,“眸子不能掩恶”)。

 

译文

孟子说:“判定一个人的用心是否善良,最好是看他的眼睛,因为眼睛不能隐瞒住他内心的丑恶。一个人心正,眼睛就明亮;心不正,眼睛就昏暗。我们听某人说话的时候,如果同时还看着他的眼睛,他的居心就隐藏不了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