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7·9)
(2022-04-17 17:54:21)7·9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解说】
这一章是很有名又很好懂还很好背诵的好文章,全章论述的脉络十分清楚,只是多有难字:三个“有道”的“道”字是指正确的方法、途径;“尔也”相当于“如此而已”。“与之”的“与”是介词;“聚之”的“聚”相当于“共”; “圹”同“旷”,“旷野”义。“獭”是吃鱼的水生动物;“鹯”是一种凶猛的禽类,以捕捉小鸟为食。“虽欲无王”的“虽”字是“即使”义,“无王”是“不想王天下”的意思;“三年之艾”的“艾”字是指“艾草”,艾草能治病,但需收藏的时间长才疗效好。“不畜”的“畜”字通“蓄”,宾语是艾草,省略了。——还需注意:前四句的作用是引出三个“得……有道”句,因为其实是三个“反向假言连锁推理”(最后的“尔也”二字是“插入语”);接下三句是指明上述推理的原始理据在于“归仁”乃是人的本性(“民之归仁也”句中的“民”字相当于“人”)。
【辩析】
1、“所欲与之聚之”句,《杨著》认为其中的“与”字相当于“替”,“聚”字是积聚义,故翻译为:“他们所希望的,替他们积聚起来”。我以为这译文的意思既不明确,也不合事理,所以不认同该书的理解。——其实,此句表达的就是2·1章论述的“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意思:“与民同乐”也就是“与民同欲”,再加上“所恶勿施”,自然是“得民心”也即“得天下”的充分必要条件。
2、“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句无疑是个比喻,意思是:病了七年了,一直不作治疗准备,现在突然要求使用需贮存三年之久才有效力的药物来治疗,这哪里办得到?——但一般都在此句后打句号,使得后两句无所承接,显得突兀、孤立了;我认为,后两句是对此句作补充,故改为冒号。
3、此章主旨明白,是说:得民心、行仁政则得天下;反之,“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但《通说》在论及此章时写道:“历史与孟子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战国末期统一天下的恰恰是最不仁道的秦始皇。说明孟子对于战争时代的主题与和平时代的主题把握得不准确。孟子的这一套施仁政于民,保民而王的理论适用于和平时代而不太适应于战争年代。因此,孟子的预言未能成为现实。”——对这个批评,我要说:不正是在天下动乱的战争年代,才发生了该用什么方法也即是否必须采用“得民心”的方法去争取战争胜利和“王天下”的问题吗?和平时代宣传这个理论是没有现实意义的。这是历史的实际,也是理论的必然。既如此,怎能说孟子没有准确把握时代的主题呢?难道在战争年代,就不能够、不应该、或可以不对人民施仁政,“保民”就不能“王”了吗?回答无疑是否定的。可见这里有个如何理解民心和历史发展趋势的关系的问题,以及可不可以一般地说,凡胜利者亦即统一了天下的人就一定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的问题。《通说》作者似乎把问题简单化了。
4、这一章,特别是其中“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等句,使我想到《论语·卫灵公》中的这一章:“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也,未见蹈仁而死者也。’”(这章前两句受到极大误解,正确翻译应该是:老百姓太需要统治者施仁政了,比对于水火的需要还急迫)。孟子显是继承了孔子的这个思想并加以发挥,而创造出他的仁政理论的,因此务必明确:孟子的仁政理论首先是用来反对“苛政”的,它涉及的必是所谓时代主题的中心内容,所以是决不会过时的。
【译文】
孟子说:“夏桀、商纣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天下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了天下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他们的‘心’。想得到天下,正确的途径是:得到天下百姓的支持就能取得天下;想得到天下百姓的支持,正确的途径是:得到了他们的‘心’就能得到他们的支持;想得到天下百姓的心,正确的途径是:把百姓之所欲当作自己的欲求,决不施行为百姓所厌恶的政策。仅此而已。(要知道)老百姓归附仁政,是犹如水往低处流、野兽往旷野跑一样啊!所以,替深渊把鱼儿赶来的,是水獭;替丛林把鸟雀赶来的,是鹞鹰;替商汤、武王把百姓赶来的,是夏桀和殷纣。天下若有哪位国君愿意行仁政,诸侯们都会替他把百姓赶来的,他会不想王天下都办不到。可现今那些想要称王天下的人,却都像是患了七年的病要寻求干了三年的艾草来医治一样:不先行积蓄,那是一辈子也找不到的。国君无意于行仁政,会一辈子忧患受辱,以至于陷入死亡的境地。《诗经》上说:‘他们怎么能得到好结果呢,只能同归于尽罢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