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6·6)
(2022-04-06 18:05:29)6·6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狱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解说】
1、从全文看,本章所记对话的背景是:戴不胜是宋国的一位好官,他希望有位贤人来辅佐宋君推行仁政改革,于是想推荐一个他认为堪称贤者、名叫薛居州的小官入朝;孟子听说了,想就此事给戴不胜提供一条“新思路”。明乎此,字面义就好懂了,就会知道:“之善 ”是“走向善”也即“学好样从而变好”的意思(此“之”字是动词,去义),“之齐语”则是指“学齐国话”(不能据此认为“之”字本有“学”义);“我明告子”的“明”字 是“告”的状语,相当于“明白地”,“告”的另一宾语是“正确途径”,未予说出(“给”、“告”、“教”等动词后可跟双宾语,如“教他英语”)。“傅”作名词是指帝王或王子的老师,这里用作动词,故是“教”的意思(“傅”字有的版本作“传”,也可以转弯抹角地解释为“教”义,但不如认为是因形近而误作“传”了,因为“传”字的繁体是“傳”,与“傅”字太相像了)。“咻”是象声词,本是喘气声,此处引申为喧哗义,还用作及物动词了;“引”字是带领义;“庄岳”是齐国京都临淄城中一个繁华的地段。“虽日挞而求其齐也”句是说:即使整天用鞭子抽打他逼他说齐国话;“不可得矣”等于说“那也达不到让他学好齐语的目的”。“使之居于王所”句的“使”字是假设连词,相当于“假如”;“之”是代词,指代“薛居州”,后面省略了“则王之善矣”。
2、读懂孟子最后说的几句,需要想到他做了一个预设:君主做事,无论好坏,都是他指过别人做的,亦即他同别人“一起做的”,因此,君主身边若都是好人,他就做不了坏事,若都是坏人,他就做不成好事。——这个预设无疑可以成立。
【辩析】
1、“一齐人傅之”领起的四句,《杨著》的译文是:“一个齐国人教他,却有许多楚国人在打扰,纵使每天鞭打他,逼他说齐国话,那是做不到的。”——将“咻之”译作“打扰”,“不可得矣”翻译为“那是做不到的”,显然很不到位,但又不好认定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有误,是吧?问题出在哪里,想得到吗?
2、“使之居于王所”句,《杨著》翻译为:“要他住在王宫中”。一般都这样理解。——我以为,此句是陈述戴不胜心里的“想法”,而不是他的“作为”,所以改做上述解释。
3、这一章的主旨是什么?有人说,“在这里,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能否施行王政,能否保民而王,关键在于这个国家的上层领导集团的群体素质高不高,而不取决于一个高素质的大臣”。这当然说得不错。也有人说,“这一章是说明环境对君主的作用有着决定性意义,从而可以说,孟子具有环境对人具有反作用力的正确思想”,这说法无疑也可以成立。我则想说:孟子既不是建议戴不胜不要推荐薛居州进朝(君主身边有一个或多有一个好人,总比没有或少有一个更有利于他“之善”),也不是提示戴不胜,告诉他问题更在于减少宋君身边的坏人(这里明显不是讲“量”的问题),而是借戴不胜推荐薛居州进朝廷的事作由头,向他申明说:你们的君主在本性上和所有的人一样,也是有颗“仁心”的(“以君为不仁,是贼其君者也”),但他的仁性是否实际地表现出来,乃决定于他所处的大环境,而不在于某一个人对他的影响;所以你真“欲子之王之善”的话,就要在营造促使他向善的大环境上下功夫。
【译文】
孟子对戴不胜说:“你希望你的君主变好起来,是吗?我明白地告诉你(正确的途径)吧。打个比方;假定有个楚国大夫想让他的儿子学齐国话,那么你说,他是该请个齐国人来教呢,还是该请个楚国人来教呢?”
戴不胜说:“该请齐国人教。”
孟子就说:“一个齐国人教他,若是许多楚国人在旁嚷个不停,起着干扰作用,那是即使天天用鞭子抽打他,逼着他学齐国话,也不可能让他学好齐语的;而要是带他到齐国都城的闹市区庄岳住上几年,则会天天鞭打他,逼他讲楚国话,也不可能办到了。你说薛居州是个大好人,认为宫中有他在宋君就会变好了,但要是宫中的人不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本来都是薛居州那样的人,宋王以前是同谁一起干的坏事呢?要是宫中的人,不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人,宋王又能同谁一起做好事呢?仅仅一个薛居州,他能对宋王起什么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