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解说(6·5)

(2022-04-05 16:20:26)

6·5

万章问曰:“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

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犠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雠也。’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无罚!’‘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篚厥玄黄,绍我周王见休,惟臣附于大邑周。’其君子实玄黄于篚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太誓》曰:‘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不行王政云尔。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解说】

对这一章,我要说:既没有深意,也没有新意,用作论据的主要材料,在2·11章中已经使用过了,文章的结构也不够严谨,所以不必重视。因此,我只译述一下梗概,也不在难字上浪费篇幅了。

1、万章问孟子:宋国是个小国,现在准备实行王政,齐、楚两个大国不愿意它实行这个改革,想一起来攻击它,它该怎么办?我以为,这个问题倒是很有意义:不愿意别的国家(特别是邻国)实行的基本制度是同自己的基本制度正相反对的,于是在人家准备实行时就想联合“同道国”一起去加以干预、阻止,以至讨伐;这样,正在酝酿进行改革的国家自然要同时准备好如何对付他国的这种阻挠。这,似乎“自古以来”就是如此,万章此问可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例证。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当事国”该怎样对待外来干预呢?这两个问题在今天也仍然存在。——所以一读完这问题,我心中就升起一个期待:希望孟子的回答会对我们思考这问题有点启发。但读完全文后,我失望了:他的回答还是老一套:通过“引经据典”来证明仁者必胜,多行不义者必亡而已。

2、接下记叙的孟子的回答是:商汤在亳地时是与葛国为邻;葛国的掌权者葛伯很放肆,连祭祀活动都不举行,商汤派人去问这是为什么,葛伯说是因为他没有牛羊作祭品。商汤就送给他牛羊,但他却把送去的牛羊吃了,仍然不祭祀。商汤又派人去问这是为什么,他回说因为没有作祭物的谷米。商汤于是要自己国家的人去给他种地,让老弱的人给干活的人送饭。葛伯竟然带领他手下人拦路抢夺,不交出饭菜就杀掉,还把一个小孩也杀害了。于是商汤决定讨伐葛伯。因此天下人都说商汤这不是为了贪图财富,而是为老百姓报仇。——接下就讲商汤出征时如何受人民欢迎,同2·11章的介绍几无差别。再下面是征引《书经》上的话证明:如果行仁政,就会全天下的人都对之翘首相望,想要他来当君主。最后针对万章的问题,说:齐国楚国虽然强大,但有什么可怕的呢?可见此章了无新意。

 

辩析

万章的问话,《杨著》翻译为;“宋是个小国家,如今想实行仁政,齐楚两个大国却因此讨厌,而出兵攻击它,怎么办呢?”译文中的“讨厌”一词显得语意含混。——原文的“恶”字乃是说齐、楚两国不希望、不愿意宋国进行仁政改革,完全是出于理性的思考,译作“讨厌”似乎不够准确,翻译为“不满”,是否好一些?翻译难啊!

 

译文

 万章问道:“宋国是个小国,现在打算施行仁政,招致齐楚两个大国的不满,竟准备出兵攻打,宋国该怎么办?”

孟子说:“当年的商汤王居于亳地时,是与葛国为邻。葛伯行事放纵无度,不祭祀先祖。汤派人去问:‘为什么不祭祀?’葛伯回答说:‘没有牛羊做牺牲品。’汤就派人给他送去牛羊。葛伯把牛羊吃了,还是不祭祀。汤又派人去问:‘为什么不祭祀?’葛伯回答说:‘没有谷物供祭祀之用。’汤就叫毫地的民众去替他耕种,年老体弱的给干活的人送饭。葛伯竟带着他的人拦截送酒肉饭菜的人,进行抢夺,不肯交出的就杀掉。有个孩子来送饭菜也被杀了,饭菜被抢走。《尚书》上有记载说:‘葛伯仇视送饭的人。’就是讲的这事。就是因为葛伯竟然杀了那个孩子,商汤就决定去讨讨他。当时全天下的人都说:‘商汤这不是要夺取天下,将天下变为他自己的财富,而是为了给平民百姓报仇。’商汤的征讨,就是从出兵葛国开始的。从那以后,共征讨十一次,每一次都没有遇到敌手。向东征讨,西面的民族就埋怨;向南征讨,北面的民族就埋怨,说的都是:‘为什么把我们这里放在后面?’各地民众盼望他到来,就像大旱之年盼望下雨一样。(汤的队伍所到之处,)赶集的人络绎不绝,种田的人照常干活;只是杀掉那里的暴君,对民众则予以安抚。民众感到真像是降了及时雨,都万分喜悦。《尚书》上又说:‘等待我们君王,君王来了我们不再受折磨。’(又说:)‘攸国不称臣,(周武王)就向东征讨它,安抚那里的人们。(人们)用竹筐装着黑色、黄色的绢帛迎接周王,愿意侍奉周王而受他恩泽,称臣归附大周国。’那里的官吏用筐装满黑色、黄色的绢帛迎接周王的官吏,那里的百姓抬着饭筐提着酒壶迎接周王的百姓。(那全是因为周王)把那里的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了出来,除掉了戕害他们的暴君。《太誓》上说:‘我军威武要发扬,攻到于国疆土上,诛除暴君去凶残,杀伐之功震四方,伟绩辉煌胜成汤。’可见不行仁政便罢,只要行仁政,普天下的人都会仰起头来盼望,要拥护他做自己的君主的;齐、楚两国尽管强大,有什么可怕的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