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6·4)
(2022-04-04 19:12:28)6·4
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曰:“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馀粟,女有馀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
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
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
曰:“食志。”曰:“有人于此,毁瓦画墁,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
曰:“否。”
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解说】
这一章,我以为应该说是《孟子》中“文字最为浅显而思想极为深刻”的一章。因此,我要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做解说。——注意:孟子中晚年时已经人望很高了,去到哪一国都受到当权人物的款待,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可能是实情,所以本章开头征引的彭更的问话,乃是针对孟子的“实况”而发。
1、彭更据说也是孟子的一个的学生,他大概是觉得老师常年带着许多学生轮流在各国“吃白饭”(“传食”:此“传”字是借作“转”),还经常得到馈赠,却未必给了人家多大帮助,似乎有点不妥,甚至“心生愧意”,于是在一天发出此问了。——注意:“以传食于诸侯”句头上的“以”字是副词,相当于“如此”、“这样地”;“不以泰乎”句中的“泰”字是“傲慢”义,故句义是:“不该说是傲慢(的表现)吗?”(《礼记》:“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2、孟子的想法和感受同彭更不一样,他观察问题和情感生发的基点是:对于“利”,要取之有道,只要取之有道,即一点不违道义,就心安理得,问心无愧。所以他就从这个方面回答彭更的提问,既为自己做辩护,也是安抚彭更。——这里面说的“一箪食”即一盒饭(“箪”是盛饭食的竹制器皿);“如其道”的“如”字是依照、符合义(“称心如意”的“如”),“非其道”与之对言,自是“违其道”的意思,两句中的“其”字是指代“意之所属”:“其道”是指自己信奉的正道。又,孟子举例说明了“其道”的内容后,又追问一句“子以为泰乎?”乃是针对彭更问话中说的“不以泰乎”而发,意在暗示:明白这个道理了,你还担心我们这样“传食”会被人批评为傲慢吗?(孟子说的两个“泰”字句,在“泰”字前加了个“为”字,这证明彭更说的“不以泰乎”必是我上面解读的意思)。
3、孟子最后发的“子以为泰乎”之问,彭更以为是针对前句“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而发(即他误以为那是问他:你觉得大舜接受尧的那个大馈赠也是傲慢的表现吗?)又未立刻领会到孟子说的“道”的涵义,就先说明他不会那样看大舜(用一个“否”字表达),然后解释说:他只是认为并未给人家做事(“未事”)却接受报酬(“而食”),应该说是不合适的(“不可也”)。——彭更产生这个误解,显是因为那句话在这语境中确有歧义;他说孟子一行“未事”并非毫无其根据:孟子带着学生在各国奔走,只是做说客、发议论,并未担任职务,确实没有帮人做过具体事情。据此可以推想,孟子作进一步的辩解和劝慰的话,一定是告诉彭更:这样的“未事”其实也是“做事”,不过是做另一种“事”,而其创造物质财富的作用一点不比通常说的“事”稍少一点。
4、果然,孟子听了彭更的解释后说的头一句话,就是指出彭更之所以生发“无事而食”的“愧意”,是因为他“不通功易事”。——此句是本章的要点、难点,又遭到普遍的误解,我得详作解说:
“通功易事”很像是联合结构,但其实是动宾词组:“通”确是及物动词,通晓、懂得的意思,但宾语不是“功”,而是“功易事”。——因为这三字后明显可加“之理”二字,后文有“子如通之”句,其中的“通”字无疑还是这个“通”字,也证明上述理解不误:“通”字若是以“功”为宾语(受事),这“子如通之”句的“之”字就无所指代,此句无法理解了(足见这“之”字是复指“功易事”)。
“功易事”中的“功”字和“事”字各指什么?从后面做的举例说明可知 :“事”就是通常说的“事”,“男耕女织”的“耕”和“织”都是“事”的一个类别,着眼点在“做它”的操作过程;“功”则是指“事”的预期结果,也即从“做事”得到的收益,故也称“事功”:“耕”所得到的粮食,“织”所得到的布匹,就是这二事的“事功”,简称“功”。——从这个“示例”也知道了,“易”是“交易”的“易”,“换取”义,“功易事”的意思是:可以用“功”换“事”。因为谁都在“以功易事”,所以谁都不能够、不应该把只是不做自己做的那种“事”的人说成是“未事”。
解释了“功易事”的含义和作用后,孟子就话锋一转,说:你(彭更)要是懂得“功易事”的道理(“子如通之”),那就会明白为什么你并不做各种工匠的事却有钱给他们付报酬养活他们了。注意,接下的“则”字句两处有省略:“则”字后省去了“知”字 ,句尾又省略了“之理”二字;“梓匠轮舆”是指木工等四类匠人,这里是作为合词泛指各种工匠;“得食于子”是“能在你这里干活并得到报酬维持生计”的意思;全句是暗示:你做的不是他们做的事,但你比他们还钱多,这原因、道理何在,你该明白了吧。——后又用“于此有人焉”领出七句,不过是又从反面设喻,讥讽式地质问彭更:你这个“士人”要是不被别人待见,被视为“未事”者,因而没有收入的话,哪有钱雇请工匠为你服务?这自是做暗示:我们不是“未事而食者”,我们“得食”,其实也是“功易事”。孟子的思想多么有逻辑性,行文又多么犀利啊!
我要说,我对孟子的思路、想法作上述推导,一定切合他的实际:孟子劝导君主们通过行仁政王道的方式去“王天下”,在他看来,就是教给“以功易事”之法,而且是以“最大的功”易“最大的事”,不过这里的“功”不是以物质产品形式存在,而是以精神产品的形态存在。——惟其如此,他觉得自己受到君主们的礼遇并未得便宜,是问心无愧的,不该受到“为泰”的指摘。
5、听懂了孟子关于“功易事”的理论后,按说彭更应该表示认错,本章可以于此结束了,但彭更却不愿认错,而是又作辩解说:“各种匠人替人做事,其目的本来就是得到物质报酬,君子追求的是实现理想、道义,给人出点主意,其目的也是得到物质报酬吗?”——这一来,师生的对话就转到事功与做事动机(目的)的关系问题上去了。注意:彭更这次说了两个“将以求食”句,其中的“以求食”是“为了求食”的意思,前面的“将”字是副词,相当于“必定”或“应当”;“君子之为道也”句中的“之”字是表示对比,相当于“则”、“卻”。又,我以为,彭更理当不会做这个辩解的,本章后面两组对话必是《孟子》编者的“刻意安排”,用以说明“功易事”的理论同孔子、儒家主张的“君子谋道不谋食”的观点(见《论语·里仁》)不相冲突。
6、最后五段话不必解释了,只请注意这几点:“子何以其志为哉”句中的“何以”后面也省略了“知”字;“其”字是指代意之所属,此指“工匠”;“为”字的一个用法是放在句末做疑问语气词,且多是同“何”字相配合。此句后面两句是状写、揣度“子”对招来的雇工的实际态度。几个“可食”、“食之”、“食志”等的含义,应该“想得到”,如何“解释”,不必从语法上更应从修辞方法上求索。“画墁”的“墁”字是指涂墙的工具,故“画墁”是指在墙壁上瞎画一气,把墙壁弄脏。最后一“其志”句前面略去了“自云”二字。
【辩析】
1、彭更头一次提问中说的“不以泰乎?”《杨著》翻译为:“不也太过分了吗?”——译者大概认为该句中字“以”字是借作“亦”。我以为,彭更此问完全是针对“如此传食”是否合理而发,不是要讨论“怎样做才适度”的问题,所以不会是《杨著》理解的意思。
2、孟子的“通功易事”说遭到了极大的误解,含这四字的那段话的前几句,一般都在“子不通功易事”后打逗号,即把“通功”、“易事”和“以羡补不足”这三者看作并列关系。直到“于此有人焉”句为止,《杨著》的译文是:“你如果不互通各人的成果,交换各行业的产品,用多馀的来弥补不够的,就会使农民有多馀的米,〔别人得不着吃;〕妇女有多馀的布,别人得不着穿;〕如果能互通有无,那么,木匠车工都能够从你那里得着吃的。假定这里有个人……”——译者明显把“通功易事”理解为“通功”和“易事”这样两个动宾词组构成的联合结构了。这译文很不通畅,简直不知所云,更不能用来反驳彭更的“未事而食”的指摘和帮助他提高认识,已经“自在地”证明了这个理解乃是误解,曲解。
3、对于孟子第三次答彭更之问时说的意思,《通说》评论说:“孟子漠视人们求食的动机,是为了开脱彭更对他的责难,也是孟子为了将自己打扮成十全十美的圣人而寻找遁辞。”——这个批评太不中肯了,显是基于对原文的误解做出的,不必多加分析了。
【译文】
彭更问孟子:“(先生您这样带着我们学生周游各国,经常是)跟随的车子几十辆,随从的人员几百个,从这个诸侯国吃到那个诸侯国,人们不会觉得我们傲慢吗?”
孟子说:“对于别人的馈赠,要是觉得不合道理,连一盒饭都不可接受;如果合乎道理,那么,即使像大舜接受尧赠送的天下那样,也不是傲慢的表现。(明乎此)你(还)认为(我们)傲慢吗?”
彭更说:“我不想谈论大舜的事。我只是觉得,士人没有替人办事又老吃人家的白食,这不合适。”
孟子说:“你太不懂以功易事的道理了。以己之所余补人之不足(这乃是社会通则,就因为如此,)农夫才会生产出自给有余的粮食,织女才会生产出自给有余的布匹。你懂得这道理了,才会明白为什么木匠车工等各类工匠都能够在你这里谋得个“饭碗”。假定有这样一个人,深明入孝出悌之礼,恪守先王之道,并且以之教诲晚辈学子,但在你这里却不能谋生,岂不说明你只看重木匠车工等各类工匠而轻视倡导仁义的人,(这就合适吗?)”
彭更说:“木匠车工等各种工匠,他们替人做事的目的本来就是找口饭吃;君子倡行道义,难道目的也是找口饭吃吗?”
孟子说:“你为什么要追问他们的目的或者说动机呢?他们为你做事,满足了你对事功的需求,你只是因为如此才给他们报酬的。你到底是凭着他们的目的给予他们报酬,还是因为他们为你提供了事功才给予报酬呢?”
彭更说:“是凭他们的目的给予报酬的。”
孟子说:“假如有人在这里毁坏你屋上的瓦,弄脏你房间的墙,可他说他的目的是求食糊口,那么你也给他报酬给他饭吃吗?”
彭更说:“不给。”
孟子说:“既然这样,你就实际上不是凭目的给人报酬,而是凭事功给报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