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6·3)
(2022-04-03 16:05:02)6·3
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
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
“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
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犠牲不成,粢盛不絜,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
“出疆必载质,何也?”
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
曰:“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
曰:“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解说】
本章颇多难解词语,但其实好懂。
1、开头两段是说:一个叫周霄的人问孟子:古代的君子做官不?周霄是谁,不必追问,他一定是针对孟子长期未能谋得官职而发此问的,故要点在孟子不但做肯定回答,还举出两个古贤的表现和言论来加以证明,显是为他“求官心切”的合理性提供根据。——注意: “三月无君”其实是说三个月未能谋得官职。 “出疆”是指离开“在那里不能求得官职”的国家,隐含到别的国家去求官的意思;“质”同“贽”,指初次进见尊长时所送的礼物。“皇皇也”,从《礼记·檀弓下》中有“皇皇焉,如有求而弗得”句,可知是“心神不安”的意思(后来,郭沫若据此写出“惶惶不可终日”句,就多写作“惶惶”了。)“则吊”的“吊”字是“忧伤”、“伤痛”义(《诗经·桧风·匪风》:“顾瞻周道,中心吊之。”)可引申出“慰问”义(《左传·襄公十四年》:“有君不吊,有臣不敏。”)。“不以急乎”的“以”通“已”,“过分”义,可译作“太”。
2、孟子对周霄的“不以急乎”之问的回答,确实不好懂,但应重在弄清这几点:头两句是总领,指出士人“失位”(无官职),犹如君主没有国家。这显是申明:出仕为官,这乃是士人的安身立命之地。后文是对此做具体申说。注意:“失”字只是“没有”的意思,不必理解为“丧失”。“诸侯耕助,以供粢盛”两句的字面义是:诸侯要是亲自干点农活,那是为了让祭祀用的粮食储备更多一些(“助”是借作“藉”,指专门提供给君主“参加劳动”的耕地;“供”是奉献义,粢”是谷物的总称,“盛”是指放到祭器里的谷物),孟子要说的意思则是:他这是在践履自奉的道德义务,并非出于功利的考虑(后句的“夫人”是特指诸侯的夫人,即前面省略了“其”字;“以为”与“以供”同义;“衣服”是与“粢盛”对言的,故“服”字也是对衣物等的泛称)。三个“不”字句是三个并列的条件分句,其中的“成”字是“长大、成熟”义,可译作“肥壮”;“以祭”是“举办祭祀活动”的意思。“惟士无田,则亦不祭”是交代“士”的特殊性:“无田”是说未能得到君主赏赐的封地,“不祭”是说不能参与祭祀活动。最后四句是结论说:既然……那么“士”就不能参加有关宴会,他都这样了,怎么会不十分忧伤着急呢?——这在在说明:凡士人都是把为君主服务、得到君主的信任、赏赐,当作自己的“天职”、“归宿”也即“人生价值所在”的,这样,他怎能长时间“无君”呢?怎么会“三月无君”还不着急呢?
3、最后两组对话好懂了,只须知道:“耒耜”就是犁:“耒”是上面做扶手的部件,“耜”是下面翻土的部件。据此可知孟子是把“送见面礼”看作求官的必要手段的。周霄后一问中,头句说的“仕国”应是指“不难求得官职的国家”;后两句中的“仕”字还是“求官”义,“如此其急”的“急”字则是困难的意思了;末句说的“难仕”的“难”,则是借作“戁”,对某个对象因为十分敬重而至于恐惧的意思,所以“难仕”是说对于求官抱着十分严肃、一点不敢轻慢的态度,前面的“之”字是转折连词,相当于“却”。孟子最后答“何也”之问说的一番话,头两句是陈述父母对子女的义务和态度,例如前句,意思是:男孩一生下来(“丈夫生”),就希望(“而愿”)为他找到妻室(“为之有室”)。注意:“为之”的“之”字是复指“丈夫”;“有室”的“有”字是获得义,“室”是指“妻室”(故后句的“家”指“婆家”)。“父母之心”的“之”字相当于“此”,“人皆有之”的“之”是复指“父母之心”。——“钻穴”、“逾墙”两句和以后的话究是何意,应揣摩得到,就不解释了。
4、本章的主旨意思是什么?《通说》的理解是:“在这一章中,孟子向周霄讲述了……孟子的追求做官是建立在‘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的思想基础之上的。”我则以为,可仿照“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说法,概括为:士人望做官,求之有道。——说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现在已成谚语的名言(出自《增广贤文》)不是孔子说的,但根据在孔子说的这几句话:“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见《论语·里仁》)我据此认定,孟子是把孔子对于“君子求财”的要求,推广到关于“君子求官”的态度上。
【辩析】
1、孟子征引的、公明仪说的“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弔”,《杨著》翻译为:“古代的人三个月没有君主任用,就要去安慰他,给以同情。”《傅著》也如此理解。——“则吊”明明是接着“古之人”说下来的,即还是以“古之人”为主语,“吊”字就该是不及物动词,“忧虑、伤痛”义,怎么会是“去安慰他”的意思呢?
2、孟子答周霄“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之问的那段话,《杨著》的译文是:“士的失掉了官位,正好像诸侯的失掉了国家。《礼》上说过:‘诸侯亲自参加耕种,就是用来供给祭品;夫人亲自养蚕缫丝,就是用来供给祭服。牛羊不肥壮,谷物不洁净,祭服不具备,不敢用来祭祀。士若没有[供给祭祀的]田地,那也不能祭祀。’牛羊、祭具、祭服不具备,不敢用来祭祀,也就不能举行宴会,那不也应该去安慰他吗?” ——细加分析,有好几处翻译得不到位,重要的是:按这译文的理解,似乎任何诸侯都是“亲自耕种”的,可这一定不切实际:足见译者没有体认到孟子说这段话的用意。
4、周霄最后一问中说的“仕国”,《杨著》和《傅著》”都翻译为“有官可做的国家”;两个“急”字,都翻译为“急迫”;后两句,翻译为:“找官位既这样的急迫,君子却不轻易做官,又是什么道理呢?”——思考一下,译者的失误在哪里。
5、“钻穴隙相窥”以下几句,《杨著》翻译为:“自己便钻洞扒门缝来互相窥望,爬过墙去私会,那么,爹娘和社会人士都会轻视他。古代的人不是不想做官,但是又讨厌不经合乎礼义的道路来找官做。不经合乎礼义的道路的,正和男女的钻门洞扒门缝是一样的。”——“钻穴隙相窥”句显是误译:这个“相”不是“互相”义,应是表示单方面的行为(这里理应只讲一方,不必扯上对方);“相窥”和“相从”同构,可译为“去偷看”;因此,“穴隙”不是指洞穴和门缝,而是同义联合结构的合词。该书说末句“不合语法”,我有同感:“之”字应认作衍字。
【译文】
周霄问(孟子):“古代的君子也追求官职吗?”
孟子说:“求的。《传记》上说:‘孔子要是三个月没有得到君主的任用,就惶惶不安;离开那个国家时,必定要带上谒见另一个国家君主的见面礼。公明仪也说过:‘古代的士人要是三个月没有得到君主任用,那就会忧心忡忡了。’”
周霄就说:“三个月得不到任用就如此忧虑了,不是求官太心切性急了吗?”
孟子说:“士人没有得到官位,就如诸侯失掉了国家(乃意味着没有安身立命之所)。《礼》上说:‘诸侯要是亲自干点农活,那是为了让祭祀用的粮食储备更多一些(即其实是践履道德义务,并非出于功利的目的);他的夫人养蚕缫丝,也是为了供给祭服。牛羊不肥壮,谷米不洁净,礼服不齐备,是不能用来祭祀的。士没有官位就没有封地,更不能参与祭祀活动。’既然牲畜、祭器、祭服不齐备就不能举办祭祀,因此也就不能参与宴请,他怎能还不忧伤呢?”
周霄问道:“离开一国时,定要带上谒见别的国君的礼物,为什么呢?”
孟子说:“士人做官,就像农夫种地;农夫难道会因为离开一个国家就丢弃他的农具吗?”(士人带点礼物也是求官的必要手段啊。)
周霄说:“我们魏国可是个不难求得官职的国家,我就不曾听说过有求官很困难的情况。求官很是困难,君子却又把求官看得很是神圣,一点不敢轻慢,为什么呢?”
孟子说:“男孩一出生,父母就希望给他找到妻室,女孩一出生,父母就希望给她找到婆家;父母的这种心情,是人人都有的。(但是,如果)不等到父母的同意,媒人的说合,就钻洞扒缝偷看异性,翻墙与之私通,那么父母和社会上的人都会视为贱人。古代士人不是不想做官,却又鄙夷不走正道求官的做派,是因为他们认为,不走正道去求官,与钻洞扒缝求偶这种行径一样,即是属于同一类下作行为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