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5·4-5)
(2022-03-30 17:37:59)5·4-5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穀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解说】
1、这是本章最后一节,也是陈相和孟子的最后一组对话。听了孟子对他的批评,陈相并没有幡然悔悟,而是作辩解:前段就是他的辩词。很明显,他必想最后说一句“那该有多好呀!”只是没有说出来。——注意:当时的“五尺”只相当于今天的三尺;“莫之或欺”中的“或”字相当于“能”;“贾”同“价”;“国中无伪”,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没有假冒伪劣产品”。
2、对陈相的辩解,孟子做了深刻的批判,要注意的是: “物之情也”的“情”字本是“实情”的意思,这里是表达抽象概念了,故相当于“本性”、“本质”了。“蓰”是指五倍;“百”同“伯”,不过“什伯”也可作“十百”;“比”是“次”义。“子比而同之”是表示假定条件,其中“比”字是作为“同”的近义词使用的。“相率”句是指出“从许子之道”的直接结果,故应是“大家都互相争先恐后地造假货”的意思。
3、这一章,我的读后感是:孟子的分工论,特别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从理论上说没有错误,以前对它的批判,是从错误的理论立场和狭隘的政治需要出发的,是不公正的,更不科学;但孟子提出这个思想,乃是基于直观事实,因之具有极大的“朴素性”,他的目的乃是为了论证君主、官员等“治人者”不必、不应参加体力劳动,因之必然也应该“高人一等”,也是不可否认的。孟子主要以尧舜等“古圣”无暇“与民并耕”来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证,既显示了他的思想的“浅薄性”,也反映了他未能摆脱他的时代给予他的愚昧性,还说明了他也具有狭隘性,那就是他宣扬这个观点同样是为他所倡导的政治服务的。这一章以陈相非但不服输,还用一种“齐物论”进行辩解,以及孟子对这思想的简短反驳来作“结束语”,从文章看,这是不可取的,造成了“结构松散,中心不突出,论说不集中而且杂乱”的缺点;之所以这样安排,可能是因为这乃是事实,从而说明《孟子》的编者编写此书有个原则:要不违事实地介绍孟子的事迹和言论。这可是很好很好的学风,据此要说,《孟子》是可信的。
【辩析】
1、陈相辩词中的“国中无伪”句,《杨著》翻译为“人人没有欺假”——这译文明显不当,但我想不出译者如此翻译的原因。
2、孟子批评陈相的话,《杨著》的译文是:“各种东西的品种质量不一致,这是自然的。[它们的价格,]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你要[不分精粗优劣,]完全使它们一致,只是扰乱天下罢了。好鞋和坏鞋一样价钱,人难道肯干吗?听从许子的学说,只是率领大家走向虚伪,哪能够治理国家呢?”——将这个译文同我的翻译比对一下吧。
【译文】
(陈相说:)“要是依从许子之道治理国家,那就会统一市场价格,国中不会有假冒产品,即使打发仅有五尺高的小孩去买东西,也没有人欺骗他。那时候,布帛丝绸只要长短一样,价钱也就相同;麻线丝绵只要轻重一样,价钱也就相同;谷米只要多少一样,价钱也就相同;鞋子只要大小一样,价钱也就相同。”
孟子说:“各种东西的品种质量不同,这是事物的本性决定的,所以价格是可以相差一倍几倍,十倍百倍,甚至千倍万倍的,你愣要当作同样的东西而不加区别,只会造成天下大乱。好鞋坏鞋一样价钱,谁会愿意?按许先生的主张去做,只会逼得人们争先恐后地制造假货,哪还能治理好国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