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解说(5·4-4)

(2022-03-29 17:08:30)

5·4-4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解说

1、论证了分工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据以反驳了许行关于贤者应该“与民并耕而食”的主张后,该转而批评陈相竟然背弃儒家改从许行的“异端邪说”了:这段话就是做这个批评。注意:头两句是针对许行乃楚国人(“楚产也”)而发:当时中国人即华夏人视楚国为“夷狄”,故孟子认为他的学说必为“异端”,但他却用以批评按孟子之道施政的藤文公“恶得贤”。——这段话没有深意,但读懂“皜皜乎不可尚已”句之前的文字,需要知道:“北学于中国”是说从南方来到北方学习中国的学问;“未能或之先也”是说还没有人超过他(“之先”是“先之”的倒装)。“倍之”的“倍”通“背”,背叛义;“三年之外”等于“三年之后”;“治任将归”是“将归治任”的倒装,意谓“要回去处理职事了”。“筑室于场”是说在孔子墓地旁建个住所;“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是说“想用事奉孔子的方式来事奉他”;“强曾子”的“强”字是“勉强”义。曾子说了“不可”以后说的三句话,是比喻地说明孔子太伟大了,简直是冰清玉洁,无人可以超过,故而“不可”的实在意思是说谁都不配享有“以所事孔子事之”的待遇(注意:按周历,秋天是现在的夏天;“暴”同“曝;“皜皜”即“皓皓”;“商”通“上”):这样表彰孔子和描述学生们在孔子死后还那样敬重他,自然是间接地批评陈相兄“师(陈良)死而遂倍之”。

2、后一部分,即“今也南蛮”句以后的话,是直接批评许行和陈相了,只须知道:“鳺舌之人”是喻指说话怪腔怪调的人,此是暗指许行(“鴃”即伯劳鸟)。“非先王之道”的“非”字是指责义。《鲁颂》中说的“戎秋”是北方的异族;“荆舒”是南方的异族(“荆”和“舒”是楚国的别名);“膺”是击退义;“惩”是抵御义;“是”字是“惟你是问”这类说法中的“是”。“方且”相当于“正好”。—— “子是之学”是“子之学是”的改装,“不善变”就是字面义:从前文“吾闻、未闻”句造成的语境可知,意思是“不是选择变好,而是选择变坏”。

 

辩析

1、头两句,《杨著》翻译为:“我只听说过用中国的一切来改变落后国家的,没有听说过用落后国家的一切来改变中国的。” ——原文中似乎没有“一切”的意思,说“一切”,似乎“言重了”,孟子不会这样夸张的。

2、最后三句,《杨著》的译文是:“〔楚国这样的国家,〕周公还要攻击它,你却向他学,这简直是越变越坏了。”——显是把原文的“方且”理解为“尚且”的意思了,但这就贬低周公了。

 

译文

我只听说过有用我们华夏的好道理、好做法去改造落后的蛮夷之邦的事 ,没有听说过有相反的事。陈良本是楚国的土著,却喜爱周公孔子的学说,从南方来到北方学习中国的文化,北方的读书人可能还没有人超过他的,他可说是豪杰之士啊!你们兄弟俩向他学习了几十年,可这老师一死,你们就背叛了他!从前,孔子死了,他的学生是都给他守孝三年的,三年之后,他们准备回到各自的任上去履行公职之前,还到子贡的住处作揖告别,大家相对而哭,泣不成声,然后才离去(因为子贡还要回到孔子墓地,重新筑屋,独自住满三年才回去)。后来,子夏、子张、子游认为有若很像孔子,就想要用侍奉孔子的礼节来侍奉之,并且想勉强曾子也同意。但曾子说:‘这不行,(因为孔子像是)用江汉之水洗濯过,曾经在夏日的太阳下曝晒过,是洁白无暇得无以复加的(故是谁也比不上的)。’现在有个南蛮之人,说话怪腔怪调的,像个伯劳鸟似的,竟然指责我们的先王之道,你却违背你的老师的教诲转而向他学习,这同曾子的表现真是太不一样了!我只听说过有弃暗投明的人,没有听说过有弃明投暗的人。《诗经·鲁颂》篇说:“是戎狄就应予以攻击,是荆舒就必须惩罚”。周公要抗击的正是同这个南蛮一类的人,你却偏偏去向他学习,真是太不善变、专往坏处变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