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5·4-3)
(2022-03-28 17:51:01)5·4-3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氾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穀不登,禽兽偪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解说】
1、从各段的结尾句可知,这三段话是反复申说一个意思:圣人是为人民、人类操心思、谋福利的,故而不可能同时又“与民并耕”;质言之,是为上一段宣示的“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或劳心,或劳力”的分工论作举证。之所以又举这些“大例证”,显是因为:孟子要把他的“社会分工论”纳入到他的“仁政王道”理论中去,而行仁政王道的“主角”是圣人、君主、官员,所以他要加以强调的观点是“大人”无暇“与民并耕”,只能“食人”;至于“大人”与“小人”是否可以换位,那不是他要考虑与谈论的问题。——这,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他的“时代局限性”了,我们当然不能要求孟子提出和解决他的时代中不存在的亦即“不会发生”的问题。
2、这三段话都是讲的古代传说,但孟子时代的人是相信的。孟子也相信,并拿来做论据,则表明“伟人”也有时代局限性。但我们当然只能认为他使用的这些论据乃是传说,不足为据,对于其内容的真实性程度,又不必多所计较,知道孟子是怎样“利用”这些资料来宣讲他的观点,就足够了。因此,也就可以满足于看懂了每一段的大意,不必追问细节。——这三段话少有文字障碍,只需注意:
前段:“五谷不登”的“登”字是“成熟”义(“五谷丰登”这成语中的“登”,故实为“丰”的同义词);“偪”是“逼”的异体字;“敷”字 是遍义;“瀹”是疏导义(“济漯”是指济水和漯水)。——“益”是人名。
第二段:“后稷”,相传为周文王的先祖,尧帝时的农艺师;“契”是商汤王的先祖,尧帝时任司徒; “放勋”是尧的称号(“放”是大,“勋”是功勋,原本是史官的赞誉之辞,后来成为尧的称号)。“树艺”是合词,种植义;“圣人有忧之”的“有”通“又”。——“劳之来之”的“劳”和“来”是劝勉、慰劳义(“劳-来”、“匡-直”、“辅-翼”是当作三组同义词使用的);“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两句中的“自得”和“振德”是以“人民”为主体的,承前文读来,应分别是“自得其所”和“发扬德性”的意思;“长幼有叙”的“叙”通“序”。
第三段:“皋陶”相传为虞舜时的司法官;“夫以百亩之不易”句中的“易”字相当于“整治”,此指耕种。——“以天下与人易”的“易”是“容易”的“易”(与后句的“难”对言)。
【辩析】
对这三段话,也有理解翻译得不够准确的,例如《杨著》:
1、第二段中的“五谷熟而民人育”句,该书翻译为:“谷物成熟了,便可以养育百姓。”这译文简直是废话,原文决不会是这意思。——此句显是对前文“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句作呼应,故“熟”字必是“登”的同义词,丰收义;“民人育”则是“人口增加”的意思(“民人”即“民众”;“育”是“生育”的“育”)。
2、第二段中“人之有道也”领出的四句,和第三段结尾四句,该书的译文分别是:“人之所以为人,吃饱了,穿暖了,住得安逸了,如果没有教育,也和禽兽差不多。”“舜也是了不得的天子!那么使人敬服地坐了天下,自己却不享受它,占有它!尧舜的治理天下,难道不用心思吗?只是不用在庄稼上罢了。”——同我的译文比对一下,就会发现不妥之处。
【译文】
“尧的时候,天下还不太平:大水为患,到处泛滥,草木繁茂,鸟兽成群,谷物歉收,鸟兽害人,中国到处都是鸟兽的脚印。尧王为此十分忧虑,就推举大舜出来总领治理工作。大舜命令伯益掌管火政,于是伯益用烈火烧毁山野沼泽地带的草木,迫使鸟兽逃跑隐藏;大舜又命令大禹疏浚九河,结果是将济水漯水的水引入了大海,又挖掘了汝水汉水,疏通了淮水泗水,注入长江。这以后,中国适宜于耕种了。为了治水,禹八年在外,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前都不进去。他即使很想亲自种地,可能吗?
“后稷教导百姓种庄稼,栽培谷物。谷物能有收成,人口就会增加。关于民众的一条基本规律是:吃饱了,穿暖了,住得安逸了以后,如果没有受教育,也还是和禽兽差不多。尧圣人又为此忧虑,就任命契为司徒,主管教育,用关于人伦的道理教育民众,使大家懂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尧说:‘要督促民众认真工作,还要加以勉励、教导、匡正、帮助、扶植,使每个人都能自得其所,发挥其长,又在这基础上增加德性。’圣人为百姓考虑得如此周到,还有闲暇耕种吗?
“尧所忧虑的是得不到舜这样的人才,舜所忧虑的是得不到禹和皋陶那样的人才;忧虑的只是他那一百亩地没有整治好的人,就是农夫。分给别人财物叫施惠,教别人弃恶从善叫忠告,替天下人物色到人才,则叫做行仁。因此,把天下让给别人比较容易,替天下人找到出色的人才,则很困难。所以孔子说:‘真是伟大啊,尧这个天子!只有天最伟大,尧只是效法天。尧的功勋真是像大海一样广阔,民众简直找不到恰当的话语来赞美他!舜也是了不得的天子,他的道德像大山一样崇高,虽然成了天下人的领袖却绝不据以谋取私利。’尧舜如此治理天下,难道不要尽心尽力吗?只是不用在种庄稼上面罢了。”